原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译文及注释:
亮躬耕陇亩,喜欢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自比于管仲、乐毅,但时人不认同。只有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交好,认为他真实可信。
当时先主在新野驻扎。徐庶见到先主,先主很器重他,问道:“诸葛孔明是卧龙,将军愿意见他吗?”先主回答:“你和我一起去。”庶说:“这个人可以见,但不可屈尊求见。将军应该主动去拜访他。”
于是先主三次前往拜访亮,才得以见面。先主私下说:“汉室已经衰落,奸臣篡权,皇帝被囚禁。我虽然不够有才干,但是想要在天下树立正义。你认为应该怎么做呢?”
亮回答说:“自从董卓时代以来,英雄豪杰纷纷涌现,跨州连郡的人数不可胜数。曹操虽然名声不显,但他最终能够战胜袁绍,以弱胜强,这不仅是天时的缘故,也是人谋的结果。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掌握天子,令诸侯臣服,这是无法与之争锋的。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代,国家虽然危险,但人民都支持他,他能够用贤能,这是可以作为援助的,但不可图谋。荆州北靠汉水、沔水,南通大海,东与吴国相连,西通巴蜀,这是一个用兵之地,但是荆州的主人却不能守卫,这恰恰是上天给将军提供的机会,将军难道没有想过吗?益州地势险要,土地肥沃,是高祖刘邦用来成就帝业的天府之地。刘璋昏庸无能,张鲁在北,虽然国家富裕,但是没有善待人民,有才能的人都在寻找明君。将军既然是皇室的后代,信义名扬四海,统领英雄,渴望贤才,如果能够同时掌握荆州和益州,保卫山岭,与西部的蛮族和好,与孙权结盟,内部修整政治,外部有变,就派一位将领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宛、洛进发,将军亲自率领益州的大军从秦川出发,百姓谁敢不拿出酒食来迎接将军呢?如果真的这样做,霸业就可以实现,汉室也可以复兴。”
先主说:“好!”于是与亮的关系更加密切。但是关羽、张飞等人不满意,先主解释道:“有了孔明,就像鱼有了水一样。希望诸位不要再提这件事了。”关羽、张飞就不再说话了。
注释:
重点词汇注释:
1. 亮躬耕陇亩:指诸葛亮勤勉耕种自己的田地。
2. 梁父吟:《梁父吟》是《楚辞》中的一篇,讲述了梁父因为儿子被害而悲愤不已的故事。
3. 管仲、乐毅:管仲、乐毅都是春秋时期的名臣将领,被誉为忠臣良将。
4. 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崔州平、徐庶都是诸葛亮的好友,认为他是可信的人。
5. 先主:指刘备,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
6. 卧龙:指诸葛亮,因为他有卓越的才华,被誉为“卧龙”。
7. 岂愿见之:表示刘备对诸葛亮的期待和敬重。
8. 汉室倾颓:指汉朝的衰落和危机。
9. 奸臣窃命:指汉朝末年的宦官专权和权臣篡位。
10. 智术浅短:指刘备自认为才智不够,需要诸葛亮的帮助。
11. 猖蹶:指曹操等人的嚣张跋扈。
12. 跨州连郡:指曹操等人占领了多个州郡。
13. 挟天子而令诸侯:指曹操控制了汉朝的皇帝,可以命令其他诸侯。
14. 江东:指东吴,孙权的势力范围。
15. 利尽南海:指荆州的地理位置优越,可以控制南海的贸易。
16. 巴、蜀:指巴蜀地区,即现在的四川地区。
17. 思得明君:指荆州和益州的人民渴望有一个明君来治理他们的家园。
18. 帝室之胄:指刘备是汉朝宗室的后代。
19. 思贤如渴:指刘备渴望拥有贤才来帮助他实现自己的理想。
20. 箭食壶浆:指百姓热情欢迎刘备和他的军队,准备好了食物和饮料招待他们。
21. 霸业可成,汉室可兴:指如果刘备能够实现诸葛亮的建议,他就有可能成为霸主,重振汉室的威严。
22. 关羽、张飞:刘备的亲信将领,对诸葛亮的地位和影响感到不满。
译文及注释详情»
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由于东汉王朝的残酷压榨和自然灾害的猛烈袭击,广大的农民家破人亡,颠沛流离,无以为生,被迫铤而走险。在此背景下,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张角兄弟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了,起义军用黄巾裹头,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义军到处焚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守,长吏多逃亡。起义迅速蔓延,卷起沉重的反抗东汉统治者的浪潮。在这个过程中,豪强势力也趁机招兵买马,加入反起义军的行列。
经过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各地的军阀势力纷纷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公孙瓒占据幽州,公孙度占据辽东,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并州,袁术占据扬州,曹操占据兖、豫二州,刘表占据荆州,孙策、孙权占据江东,韩遂、马腾占据凉州,刘焉、刘璋父子占据益州。唯独刘备没有固定的地盘,率领部队辗转四方,先后依附于公孙瓒和袁绍等人。
东汉末年,因为社会政治经济的动荡、百废待兴,导致了各方势力的割据,群雄并起的局面。这个形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历史背景详情»
介绍:
《隆中对》是关于诸葛亮与刘备之间的一次对话,发生在公元207年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那时候,诸葛亮年仅26岁,但他已经展现出了超群的智慧和战略眼光。这次会面中,刘备向诸葛亮提出了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的问题,而诸葛亮则给出了精辟而实用的解答,这就是“对策”,也被称为“隆中对”或“草庐对”。
《隆中对》成为了指导刘备若干年行动的纲领,它不仅体现了诸葛亮卓越的才华,还反映了中国古代高明臣子对待君王询问的智慧态度。这个故事后来被许多文学作品所传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三国演义》。
陈寿则是《三国志》的作者,他在该书中详细记录了三国时期(220-280)魏、蜀、吴的历史事件。在《三国志》中,陈寿也提到了《隆中对》这个故事,但是并没有明确出处。事实上,《隆中对》的提法是后人加的,原文中并没有提到隆中,而是后人将其称为《隆中对》。
此外,陈寿在268年至273年间还撰写了《诸葛亮集》,这部书主要记录了诸葛亮的生平和思想。其中,自然也包括了《隆中对》这个故事。据推测,这部书应该是太康十年(公元290年)陈寿完成的。通过这些资料,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古代政治家和历史事件,还能够深入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和智慧。
介绍详情»
赏析:
时代魏国将领,他和管仲一样,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忠臣良将。因此,诸葛亮将自己与这两位历史名人相比,表现了他对自己的高度自信和对未来的自觉把握。
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在历史长河中,诸葛亮作为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几大特点:首先,他具有很高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能够深刻分析时局、掌握全局。其次,他时常借古喻今,在历史和文化传统中寻找启示,以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应对方案。最后,他坚持道义原则,重视人才,并能够与各种不同背景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形成强大的团队力量。
总的来说,陈寿通过《隆中对》清晰地勾勒出了诸葛亮这个历史名人的形象,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诸葛亮的思想和个性,并从中汲取有益的教益。
赏析详情»
写作背景:
本文主要讲述的是中国历史上东汉末年的政治动荡时期,黄巾农民大起义引爆了社会阶级矛盾和内部矛盾,导致长达十年之久的军阀割据混战。在此背景下,刘备是一个试图纵横天下、恢复汉室的野心家。他依附于多位当时的势力,企图借助各方资源扩大自己的势力。207年,徐庶向刘备推荐了一个重要人物——诸葛亮,在隆中三顾诸葛亮草庐之中,诸葛亮详细分析了当前天下形势,最终成为刘备的谋士和重要助手。这段历史事件也被收录在陈寿的《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并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写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陈寿(chén shòu):三国时期蜀汉的历史学家。
诸葛亮(zhū gě liàng):三国时期蜀汉重要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号卧龙。
田地(tián dì):耕作的土地。
吟唱(yín chàng):轻声唱或说。
梁父吟(liáng fù yín):《楚辞》中的一篇篇名,分为上下两篇,写梁国太守祁奚举行盛大的宴会,乐毅前来,表演箫鼓歌舞,歌吟《梁父吟》。形容古代音乐之美。
八尺(bā chǐ):指身高八尺,即2.4米左右。
管仲(guǎn zhòng):春秋时期齐国大臣,有“春秋五霸”之一的称号。
乐(yue)毅:战国时期赵国将领,有“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称号。
博陵(bó líng):今河北省徐水县。
崔州平(cuī zhōu píng):字伯道,东汉末年河北博陵人,曾任汉中郡丞,后随陶谦、袁术起兵讨伐曹操,跟随孙权抗击曹操。
颍川(yǐng chuān):今河南省禹州市。
徐庶(xú shù):三国时期蜀汉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刘备关系甚好。
先帝(xiān dì):指蜀汉的创立者,先主刘备。
新野(xīn yě):今河南省新野县。
器重(qì zhòng):看重,赏识。
屈尊(qū zūn):指低头表示尊重。
拜访(bài fǎng):礼貌地探问或拜见。
天下人(tiān xià rén):指全国百姓,也泛指世人。
伸张大义(shēn zhāng dà yì):维护正义。
智慧(zhì huì):聪明才智。
谋略(móu lüè):策略、计谋。
浅薄不足(qiǎn bó bù zú):知识、经验等方面缺乏。
崩溃(bēng kuì):分崩离析,瓦解。
董卓(dǒng zhuó):东汉末年军阀,以专权残暴著称。
曹操(cáo cāo):东汉末年军阀,曾在中原地区称王。
袁绍(yuán shào):东汉末年军阀,曾在中原地区称王。
声望(shēng wàng):指人们对某人所持的尊重和信任。
弱胜强(ruò shèng qiáng):指弱小的力量战胜强大的力量。
天时(tiān shí):自然地理、气候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挟持(xié chí):利用武力或权势威胁人质,控制对方的行动。
诸侯(zhū hóu):古代诸侯国的统治者。
化解(huà jiě):解决矛盾、危机等问题。
各方势力(gè fāng shì lì):指各路诸侯及其势力。
共同对抗(gòng tóng duì kàng):团结在一起,共同反对某一势力。
译文及注释详情»
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是语言演变中的一种现象。如今义和古义的差异,源于时间和社会背景的不同。典籍《三国志》中的诸多词语便有着这样的变化。
比如“将军宜枉驾顾之”,在古时意为拜访将军,而今则表示照顾将军。再比如“凡三往”,在古时意为总共三次,而今则表示平凡。这些词语的改变,反映了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而有些词语则是保留了原始的含义。例如,“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古义为“大概”,今义为“危险”。同样,“遂用猖獗”在古义中表示因此失败,而今义则表示凶狠而放肆。
这些语言的变化,也为我们带来了多重的解释。比如“抑亦人谋也”,古义为“而且”,今义则表示压抑。而“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古义为“可以把”,今义则表示许可。这些不同的解释,都能够体现出古代文化的多面性和深度。
最后,“利”这个词同样有着古义与今义的不同。在古时意为物资,而今则表示利益和有利的。而“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古义为“一天天”,今义则表示太阳。这些词语的变化,都充满了历史的痕迹和文化的魅力。
文言现象详情»
相关成语:
本题目为根据一些成语内容撰写一篇相关成语的文章,假设文章主旨为“用成语表达环境与人际关系”。
最近,我突然意识到在我们的生活中,环境和人际关系对我们的影响有多么巨大。有些人会找到一个让他们如鱼得水的环境和人际关系组合,这样他们就能够实现奋斗目标;而有些人则会带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态度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不顾及其他人的感受。这样的做法只会让他们越来越孤独。
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天府之国,就会感到无限的幸运。但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富裕的地方,也不能过于铺张浪费。我们应该像箪食壶浆一样珍惜资源。
很多时候,三方势力并立的情况下,都会出现鼎足之势,这种情况让我们非常难受。要是能够像刘备三顾茅庐一样,拜访并聘请贤人,或者像思贤如渴一样专心致志地罗致人才,那么我们就能够达到很大的成功。
但是一定要度德量力,不要去追求那些不可胜数的目标。我们务必明确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并以此为基准来建立良好的环境和人际关系。
相关成语详情»
陈寿简介: 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史学家,出生于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小时候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但因不肯屈从当时宦官黄皓的专权,屡遭遣黜。入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当时陈寿已48岁,开始撰写《三国志》,历经10年艰辛,于297年完成了这部流传千古的历史巨著。《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三国史,书中有440名三国历史人物的传记,全书共65卷,36.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