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题解:
《庄子》中的【逍遥游】一篇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它以独特的风格表达了庄子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的思想。全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至“圣人无名”,强调了要达到真正的自由自在,必须做到“无己”、“无功”、“无名”,脱离各种束缚和依凭,将自己与外界完全分离开来。
第二部分至“窅然丧其天下焉”,更深入地阐释了“无己”的意义,只有真正忘掉自己、忘掉一切,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第三部分论述了真正的有用和无用,呼吁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有用,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总之,庄子认为客观现实中一切事物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没有绝对的自由。所以,要想实现无所依凭,就必须达到“无己”的境界,超越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束缚。而这种自由精神,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所在。
题解详情»
本文写法:
庄周、本文写法、大量寓言、无所待的思想
庄周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思想以独特的寓言方式表达,这也是庄子思想的一个特点。庄子的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让读者可以轻松地理解和领悟,深入人心。
庄子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他通过寓言创造出各种虚幻的形象,比如“胡蝶梦”、“鹤发童颜”等,意境开阔,引人入胜。这些寓言所表达的深刻哲理常常让人感慨万千,启迪人类智慧。
庄子善于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得他的寓言更加生动鲜活。例如,“逍遥游”的寓言中,他用一个人在游戏中飘然而逝的形象来表达自由自在的境界;“胡蝶梦”的寓言中,他运用比喻的手法,把人生视为蝴蝶的梦境,说明人生短暂而虚无。
总之,庄子的寓言写法具有独特的魅力,他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和图像,深刻而巧妙地体现了自己对生命、自由、人性等问题的思考,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
本文写法详情»
内容分析:
庄子古代思想家中的一位,他的思想主张深受后世影响,不仅体现出了对传统社会及其价值观的反思,同时也倡导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这篇文章描绘了庄子的主要思想,其中寓言故事的巧妙运用使得文章更具亲和力与趣味性。文笔的变化多端则显示出庄子思想的广泛性与复杂性。同时,庄子所宣扬的“清静无为、以养天年”是其思想的核心,也是其与众不同之处。他反对社会上的贵贱、是非等传统观念,主张相对主义,这些思想对后世很有启示意义。此外,他还鄙视富贵利禄,拒绝与统治者合作,否定彼岸的存在,这些思想在当时可能引起争议,但对于后来的人们来说却是非常积极的。然而,庄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他强调精神自由,主张追求精神上的解放,却缺乏对现实生活的认知与思考。庄子的思想是消极的,追求无条件的自由是不可能实现的绝对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内容分析详情»
译文二:
庄周的《齐物论》第三篇中的“大鱼之变为鹏,飞于南溟”故事,讲述了一只名为鲲的大鱼,体积千里,变形为鸟后,名为鹏,其脊背千里。鹏鸟随着海潮到达南方的天然大池,此时它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飞行六个月后才停歇下来。当它飞行至高空时,所见积云翻涌,尘埃飞扬,仿佛生物之气在其间游走;而底下的蒸腾则如奔马般翻腾,湛蓝的天空使人迷惑不解——是否它也像我们一样看到这样的景象呢?鹏鸟上方的风聚积成力,借助风力飞行,才能无阻遏地背负青天飞向南方。与此同时,寒蝉和小灰雀感到很奇怪,因为它们只能在离地面不高的地方飞行,无法理解鹏鸟为什么要飞到这么高的空中再向南方飞行。
译文二详情»
译文及注释:
北的海里,有一种鱼,名为鲲,体积极大,不知有多少千里。它能够变化成鸟,那时它的名字就是鹏。鹏的背脊也十分巨大,长达几千里。当它展开翅膀飞翔时,它的双翅如同天边的云彩。这种鹏鸟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奇怪事情的书籍,其中记载着:“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用它的翅膀拍击水面,激起水花,波及千里远。然后它振动大翼,在旋风中直冲高空,利用六月的大风往南方飞去。”
山野中的雾气和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由生物的呼吸产生的。鹏鸟在高空俯瞰时,下方的景象与人仰望天空时一样。此外,水汇积不深,所以它无法支撑巨大的船只浮起;在庭院的低洼处倒入一杯水,小小的芥草也可以浮在上面,成为一只小船。反之,如果是一个太大的杯子,它就会沉入水中,因为水太浅了,而船太大了。
风的聚积力量不足以支撑鹏鸟巨大的翅膀,所以鹏鸟必须先飞行九万里,等下方有巨大的风才能飞行,背负蓝天白云,再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它了。然后才准备飞往南方。有蝉和鸟嘲笑鹏鸟说:“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到树枝就停下来,有时飞不到树上去,就落在地上,你又如何飞到九万里高的南方呢?”
译文及注释详情»
文言现象:
庄子的文章中经常使用虚词,特别是“之”和“而”这两个词。在庄子看来,“之”有时用作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以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例如:“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此外,“之”还可以用作代词,如“其翼若垂天之云”中的“之”代表鹏的翅膀。
而“而”则通常用作连词,用于连接句子,表示顺承、递进等关系。“怒而飞”中的“而”表示修饰、补充,“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中的“而”表示修饰、补充,而“决起而飞”中的“而”则表示顺承。但是在有些情况下,“而”也可以表示就,“控于地而已矣”中的“而”就是一个例子。
总的来说,庄子的文章语言诡异,使用了大量的虚词,并且常常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以达到表达哲学思想、道家思想的目的。
文言现象详情»
庄周简介: 庄子(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庄子出生于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梁园区蒙墙寺村),名周,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因吴起变法楚国发生内乱,先人避罪迁至宋国蒙地。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庄子是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庄子著作繁多,代表作品为《庄子》以及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是一部道家的经典著作,其中蕴含了庄子深邃的哲学思想。《逍遥游》描述了庄子梦见自己化为一只蝴蝶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庄子的自由主义思想。《齐物论》则以物论道,表达了庄子的宇宙观和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庄子的思想涉及道、天、人、心、自由等方面,有着较高的思想深度和广度。 庄子逝世时间不详,据传说他在临终前说:“逍遥游在外,而身临其境”,被认为是表达了他对自由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