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
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译文及注释: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
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边地的草,草丛中兵器已经老旧。南北山上雪晴,
千里万里皆是明月。明亮的月光,胡笳一曲悲凉。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望边草》是唐代诗人戴叔伦所作,该诗深刻地抒发了士兵征战边疆、久离故乡情感的悲凉和怨怅,同时也反映了朝廷对士兵的冷漠和不公。
首先,诗人通过“边草”这一意象,表现了征战边关的士兵命运的悲凉。诗中写到:“白草如雪细如丝,犬戎十万何足挽。”诗人用枯黄的边草隐喻士兵在敌国边境戍守岁月久远,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和无尽的战争,心灵已经苍老,归期渺茫,以至于连望着边草逐渐枯萎都会感到无限的心酸。这种对境遇的感叹,反映了当时士兵的普遍处境。
其次,诗人通过“边草”抒发出士兵对朝廷的不满和不公的愤怒。诗中写道: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诗中提到了士兵寂寞凄凉的境遇,以及朝廷对他们的不重视。在这样的境况下,他们的精神已被消磨殆尽,身体也变得日益憔悴。望着边草年年凋零,归乡的希望也越来越渺茫,士兵的不满和失落之情溢于言表。
最后,诗人用白雪和明月作为背景,强化了士兵在冬夜思乡的孤独和无助的情感。诗中描绘了一个万籁俱静的夜晚,白雪皑皑、明月高悬,而站在边关的士兵却只有寂静和孤独的陪伴。这种氛围更加深刻地突出了士兵所处的孤独境遇,以及他们怀念故乡的朦胧情感。
总之,《望边草》是一首深具思想性和文学性的诗歌佳作,其通过细腻流畅的文字,抒发了士兵在边塞的悲苦经历,传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鉴赏详情»
赏析:
这首《边草》是一幅反映边地戍卒思归情绪的词作品。与盛唐时期的边塞风光颂扬相比,此词所描绘的边境形势变得格外凄凉,表现出对戍卒们生死无常处境的同情和抗议。
词的开头“边草”两字重叠,不仅符合词调格律的要求,更为读者营造了一幅一望无际的草原景象,同时也说明了边塞的地理环境和荒凉气氛。接下来的“边草尽来兵老”一句,通过描述时间之悠长,表现出边地戍卒年复一年的苦等与衰老,更在“草尽”中暗藏对统治者冷酷无情对待戍卒的斥责和抗议。
第二联中,“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这一对工整的对句,则把读者带入到一片雪景中。前一句写了冰天雪地、银白一片,而“山南山北”则进一步强调了雪覆盖面之广阔,同时“晴”字点明飘雪已经停止,为下句的“月明”作出铺垫。最后一句则使用了“千里万里”一词,描述了明月照耀着的广阔区域,这也意味着边塞与家乡之间遥远的距离。
总而言之,这首《边草》通过深入描绘边地戍卒的思归情绪和凄凉生存环境,表达了词人对于统治者对待边地士兵冷酷无情的不满和对戍卒的深切同情。同时,用工整、精湛的艺术手法,将自然环境与情感渲染融合在一起,为读者呈现出一幅纷繁复杂的心灵画卷。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戴叔伦所作的一首抒发边地士兵渴望回归故乡之情的词。作品反映了唐朝时期政府在边境上设立都护府,大量士兵驻守边地,日夜奋战保卫着国家疆域安全的现实。然而,这些士兵们却常年在战火与沙场之中艰苦生活,离开亲人和家乡,深感孤独无助,他们最深切的心愿就是能够早日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
作者戴叔伦深刻关注了边地士兵的辛酸遭遇,从诗人的视角出发,将他们的心声化为了深情的词曲。作品表达了一种深沉的思乡之情,词中洋溢着对故乡的眷恋、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战争的悲凉和不安。
此作品描写了在战争中挥洒热血的士兵,身处边地、流离失所的境遇,抒发了他们对家的思念之情。从一方面看,这首词也折射出唐朝时期社会的动荡与不安定,以及各地战事不断的现实。它更为人们呈现了词人对祖国河山、身处边塞的官兵以及人民生活的关注和爱护之情。
总之,戴叔伦的《回乡偶书》以其深邃的内容和优美的语言妙笔生花,传递出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戴叔伦、边塞的野草、汉字译文、注释
边塞的野草啊,边塞的野草!野草枯尽时。戍边的兵士已老。山南山北雪后放睛,千里万里处处月明。明月啊,明月!远处传来胡笳一声,令人肠断欲绝。
译文及注释详情»
戴叔伦简介: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他的诗歌多表现出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也有一些作品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如《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他的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他的诗体涉猎甚广,有诗、词、曲、绝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