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译文及注释: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尽说今年丰收,丰收的事情如何呢?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长安城中有贫穷的人,因为丰收的祥瑞不应该太多。
注释:
尽道丰年瑞:大家都说今年丰收,有好兆头。
丰年事若何:但是,丰收的情况到底如何呢?
长安有贫者:在长安城里有很多贫穷的人。
为瑞不宜多:如果说丰收的好兆头太多了,那对于那些贫穷的人来说反而不是好事。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较内涵的“事若何”,反而更有力地展现了罗隐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关注。
在诗中,罗隐通过对雪是否瑞兆的议论,隐含地表达了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富贵人们的讽刺。他用“尽道丰年瑞”的语气暗示那些身居高位、享受丰衣足食的人,在看到雪花飘落时,只是空口说说,却并不真正理解和关心民生疾苦。而“丰年事若何”这一反问,则更加露骨地指出了统治者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无论是否得到了丰收,他们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处境。
整首诗虚实相生,字里行间皆为深意。在极其狭窄的五绝篇幅内,罗隐成功创造了一种简洁明了、含蓄隽永的风格。他通过反复使用“瑞雪兆丰年”这一引子,巧妙地将诗句串联起来,既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敏感和感慨,又饱含了他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批判。这样的诗篇,令人回味无穷,令人不禁想起诗中所说的“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感叹人世间的冷暖自知。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罗隐、汉字译文、注释、瑞雪兆丰年
“都说瑞雪兆丰年”,可理解为“人们都相信适时的冬雪预示着来年是丰收之年”,其中,“瑞雪”指的是适时的冬雪,而“兆丰年”则表示预示着来年将是丰收之年。这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其来源可以参考我在之前提供的知识来源 [[4](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1%9E%E9%9B%AA%E5%85%86%E4%B8%B0%E5%B9%B4/712625)]。
接下来,句子继续说到:“丰年情况将如何?”可以理解为对“瑞雪兆丰年”的一种质疑和反思,暗示着瑞雪预示丰年并不是绝对的真理,是否有丰收也需要看其他的因素。
“长安城里有穷人”,说明故事发生的场景是唐朝的长安城,穷人在当时大都市中是一群较为脆弱的社会群体,可能受天气等因素影响更为明显。
最后,作者写下了自己的观点:“我说瑞雪不宜多”,反映出他对“瑞雪兆丰年”的怀疑态度,认为过多的瑞雪并不一定能够预示着丰收。
译文及注释详情»
罗隐简介: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罗隐的诗歌以描写山水、抒发思乡之情著称,其中《题九华山石壁》、《九华山祠堂》、《九华山招隐》等诗作更是脍炙人口,被誉为“九华诗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