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译文及注释: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曾经的大海已经不再是水,只有巫山的云彩依旧存在。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我懒得回头看花丛,我修道的动机只有一半是为了自己,另一半是为了我的君主。
注释:
曾经:过去曾经。
沧海:大海。
难为:难以。
除却:除去。
巫山:传说中的神山,也指难以逾越的障碍。
不是:不是。
云:云彩。
取次:挑选。
花丛:花丛。
懒:不愿意。
回顾:回头看。
半缘:有一点缘分。
修道:修炼道德。
君:指心仪的人。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一:
“半缘修道半缘君”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元稹的《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前两句,它们都是元稹向妻子表达深情的暗喻。本文从语言层面对这两句话进行了分析,指出它们是如何从《孟子·尽心》篇中变化而来的,以及它们的内涵所在。
在“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比喻中,沧海和巫山都象征着至大至美的形象。诗人用这两个形象隐喻他与妻子之间的感情,认为除了爱妻之外再没有什么能够让他产生感情。这样的比喻虽然有些深奥,但却生动而感人。
接下来,诗人主动承认自己慢慢走过花丛,也不再顾及其他女子。此处的“修道”可能是指诗人遵循佛家或儒家的道德准则,并决意追求精神上的升华。而“君”指的则是他的妻子。这一句话意味着诗人对妻子的爱已经超越了俗世的限制,已经升华到精神和道德的层面。
最后一句“懒回顾”的原因,也是因为诗人对亡妻恋恋不舍,一心想与她相聚。这些词句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感情,使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他的离愁别绪,同时也看到了元稹情感细腻、思维敏锐的一面。
总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两句话是元稹表达真情实感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这个比喻,元稹表现了他对妻子的深刻眷恋,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对生命中某些事物能够产生深刻感触的敏感和细腻。
鉴赏一详情»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赏析:
这首诗的作者元稹以深邃的诗境和富有哲理性的语言,表达了对真爱的珍视和对浩瀚世界的洞见。他通过使用“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个典故,将自己对所爱女子的感情用沧海之水、巫山之云来隐喻,揭示了他所爱的人在他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任何其他的事物都无法取代她的存在。同时,他也通过这两句诗传递出对世界的一种认识,在看到世间的巨大和广阔后,他会发现仿佛只有巫山之云才能真正令他感动。因此,这首诗笼罩着一种深邃的哲学气息,也提醒人们想要真正体味生命的饱满和价值,需要有一颗超越常人的心灵和眼界。
这首诗的背后,也许是作者内心深处对于真爱的憧憬和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无论是双文还是韦丛,都成为了诗人心中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们所代表的纯洁和美好,成为了诗人对于真爱的追求的象征。诗人用“曾经沧海难为水”表达了眼界的开阔,对于一般事物的审美已经趋于麻木,而“除却巫山不是云”则展示了他对美好的执着和追求,更是凸显了一个人在面对巨大的世界之时,一如作者一般的坚持,因为她是独一无二的,就像巫山之云一般绝无仅有。
总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话既是一句富有哲理性的警句,也是一句表达真爱激情的浪漫之语。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隐喻,深刻地刻画出诗人内心的感情印记,并引人深思、感悟生命的价值。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赏析详情»
鉴赏二:
这篇鉴赏二是在分析元稹所写的《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这首诗的创作手法和意蕴。整首诗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通过水、云、花等自然事物与人之间的对比,表达了主人公对已经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恋情。诗句中仅有四句,但其中三句都采用了比喻的手法,让人感受到诗歌的曲折委婉和意境深远。
其中,“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句话是从孟子的“观于海者难为水”的语言中脱化而来。它表面上是说,曾经看到过茫茫大海,就不会再看得起小小的河流了。把大海和河水相比,大海广阔雄浑,而河水只是一道细流,不足为观。这种比喻手法表现出作者的雄浑深远的意境。而实际上,“曾经沧海难为水”中还蕴含着更深刻的思想,让读者在品读过程中不断寻味和思考。
第二句话则使用了宋玉《高唐赋》中的“巫山云雨”的典故。《高唐赋》中,楚襄王游云梦高唐之台,梦见一位女子,从此爱上了这位女子。女子说自己在巫山之阳,每日早晨为朝云,晚上为行雨,整日整夜都在阳台之下。这个故事中的巫山之云实际上是神女的化身。在诗中,作者利用这段典故,把云和雨作为比喻,来形容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
总的来说,元稹的《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一首富有感染力的诗歌,通过精妙的比喻,表达了作者深深恋慕已逝心上人的情感,同时也启示着读者要珍惜眼前人和事物,勿待失去后才后悔莫及。
鉴赏二详情»
大话诗人:
在大唐盛世,众多才子云集之地。其中一位名为元稹的诗人,乃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生于河南洛阳,元稹熟读经书,对文学有着深厚的造诣。在贞元年间,他中明经及第,被授予左拾遗之职。由此开始了他辉煌的官场生涯。
长庆年间,元稹迁任中书舍人,他凭借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在朝中屡建奇功,最终晋升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职。期间,他与白居易合作提倡“新乐府”,使得乐府体裁得以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因此,后人将他们并称为“元白”。
元稹的诗歌写作以质朴为主,情感真挚,常常触动人的心弦。他的诗句常常精炼而深远,能够把作者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感悟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的诗词风格独特,曲折周密,富有情感表达力。
大和五年,元稹因病逝世,但他的诗词却一直流传至今,影响着后世文学创作。元稹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更是一位具有卓越政治家才能的文化名流。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反映着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对后世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大话诗人详情»
煮酒论诗词:
《煮酒论》是唐代诗人元稹的代表作之一,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亡妻韦丛的深沉悼念和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花丛中,一点浩然气,都吞吐、转化成九霄。
懒回顾、倚门斜眼笑。
首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借用《孟子·尽心》的名句,用“沧海”和“巫山”比喻自己和亡妻之间的感情,意味着只有亡妻才是他心中真正的良人。第二句“花丛中,一点浩然气,都吞吐、转化成九霄”,抒发了作者在百花之中看尽红尘的心境,同时也展现出他高超的诗歌技巧。第三句“懒回顾、倚门斜眼笑”,更是表达出作者对纷繁世态的超然态度和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坚守。
整首诗语言简练,却蕴含丰富的内涵,其中“花丛中,一点浩然气”一句颇为神妙,不仅突出了作者的高雅情调,也道出了他对于天地万物的领悟。通过这首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元稹灵魂深处那份对于爱情和生命的执着与超越,也是对于人生意义的精致探索。
煮酒论诗词详情»
诗人故事:
元稹青年才俊,正直无私众所钦, 风流倜傥意气风,做事雷厉又迅猛。 一次贬官改命运,回京述职遭罪深, 驿馆半夜与太监相遇,刘士元嚣张如擎天。 宦官权贵人人畏,但刘士元一点不在乎, 倚势凌辱元稹辱,脸上留下马鞭痕迹呼。 宰相闻之斥少年,年少气盛有失体, 贬为小小参军员,行事态度转长风。 改变初心讨好权,平步青云路越长, 中书舍人位居高,三个月当宰相某。 从此以后元稹不敢恶,身处朝堂也需防, 风雨漫漫路还远,始终保持谦卑心。
诗人故事详情»
译文及注释:
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若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
【注释】:
1.曾经到临过:曾经亲身经历过。
2.沧海(cānghǎi):指海洋,也作苍海。比喻宏伟浩瀚,无垠无际。
3.不足为顾:不值得在意或关注。
4.巫山(wūshān):传说中的神山,历来被视为道家修炼之地,也是古代文学中重要的意象之一。
5.不称其为:不能以……来称呼。
仓促地由花丛中走过,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
【注释】:
1.仓促(cāngcù):匆忙,赶时间。
2.顾盼(gù pàn):回头看望。
3.缘由(yuányóu):原因,缘故。
4.清心寡欲(qīngxīnguǎyù):指不贪恋名利,保持内心平静的修行状态。
5.拥有(yōngyǒu):拥护,占有。
译文及注释详情»
疑义相与析:
《疑义相与析:元稹《离思》诗中的“沧海”与“巫山”》
元稹的《离思》是一首感伤之作,大部分读者多半会选择将其中的“沧海”与“巫山”视为景物描写,然而,考虑到元稹写作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和文学特点等多方面因素,我们还有必要对这两个地名的含义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和思考。
首先,关于“沧海”这个词,虽然我们在今天的语境下多以它代指辽阔的海洋,但实际上在古代中国,渤海才被称作“沧海”,而且仅限于北方地区。因此,如果我们把元稹的诗放在当时的语境下,那么“沧海”便可以理解为指代渤海,而这里可能蕴含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元稹与他的妻子本来是同乡,同在襄州(今湖北襄阳)生活,在这里交往,而后由于各种原因,夫妻生活不得不分开,如果我们把襄州比做“沧海”,那么“沧海之思”也就不难理解为元稹思念妻子的心情。
其次,关于“巫山”这个地名,我们可以看出元稹对它有着深刻的情感体验。巫山位于四川、湖北两省边境,是一座以巫峡、巫溪、巫峡三峡而著名的名山。在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巫山更是与女娲补天、伏羲娶妻等故事紧密相连,因此“巫山巫峡,气概不与四时同”的意象自古以来便深入人心。但是,在元稹的诗中,他所表达的对巫山的思念和景色的描述并不是那么单纯。事实上,元稹在此之前曾经随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赴川,游历了巫山三峡,有着非常深刻的亲身体验。因此,在《离思》中,“巫山”也许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名,更多的是一个象征性的符号,体现了元稹多年来对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地方的心理感受,以及他对逝去妻子所抱有的情感。
综上所述,在阅读元稹的《离思》时,我们不仅仅要注意到诗歌本身所描绘的景物和情感,更需要理解其中所隐藏的历史、文化和个人意义。这对于深入挖掘和理解元稹的诗歌风格和思想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
疑义相与析详情»
元稹简介: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是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元稹的父亲元宽,母亲郑氏。元稹与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因此被世人并称为“元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