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非国而曰灭,重夏阳也。虞无师,其曰师,何也?以其先晋,不可以不言师也。其先晋何也?为主乎灭夏阳也。夏阳者,虞、虢之塞邑也。灭夏阳而虞、虢举矣。虞之为主乎灭夏阳何也?晋献公欲伐虢,荀息曰:“君何不以屈产之乘、垂棘之璧,而借道乎虞也?”公曰:“此晋国之宝也。如受吾币而不借吾道,则如之何?”荀息曰:“此小国之所以事大国也。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币。如受吾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厩,而置之外厩也。”公曰:“宫之奇存焉,必不使也。”荀息曰:“宫之奇之为人也,达心而懦,又少长于君。达心则其言略,懦则不能强谏;少长于君,则君轻之。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此中知以上乃能虑之。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公遂借道而伐虢。宫之奇谏曰:“晋国之使者,其辞卑而币重,必不便于虞。”虞公弗听,遂受其币,而借之道。宫之奇又谏曰:“语曰:‘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挈其妻、子以奔曹。献公亡虢,五年而后举虞。荀息牵马操璧而前曰:“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
译文及注释:
非国而曰灭,重夏阳也。虞无师,其曰师,何也?以其先晋,不可以不言师也。其先晋何也?为主乎灭夏阳也。夏阳者,虞、虢之塞邑也。灭夏阳而虞、虢举矣。虞之为主乎灭夏阳何也?晋献公欲伐虢,荀息曰:“君何不以屈产之乘、垂棘之璧,而借道乎虞也?”公曰:“此晋国之宝也。如受吾币而不借吾道,则如之何?”荀息曰:“此小国之所以事大国也。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币。如受吾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厩,而置之外厩也。”公曰:“宫之奇存焉,必不使也。”荀息曰:“宫之奇之为人也,达心而懦,又少长于君。达心则其言略,懦则不能强谏;少长于君,则君轻之。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此中知以上乃能虑之。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公遂借道而伐虢。宫之奇谏曰:“晋国之使者,其辞卑而币重,必不便于虞。”虞公弗听,遂受其币,而借之道。宫之奇又谏曰:“语曰:‘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挈其妻、子以奔曹。献公亡虢,五年而后举虞。荀息牵马操璧而前曰:“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
非:不是。国:指虞国。曰:说。灭:指灭亡。重:重要。夏阳:虞、虢之塞邑。虞:虞国。无:没有。师:指军师。其:他。何也:为什么。以其:因为他。先:在前面。晋:晋国。为主:主导。乎:的。夏阳者:夏阳指虞、虢之塞邑。举:兴起。为主乎灭夏阳何也:因为晋国要伐虢,所以虞国要借道。伐:攻打。荀息:晋国的一位谋士。君:指晋献公。何不:为什么不。以:用。屈产之乘:指晋国的一种名贵的马车。垂棘之璧:指晋国的一种名贵的玉璧。而:就。借道:借虞国的道路。也:表示肯定。此:这。宝:指屈产之乘、垂棘之璧。如受吾币而不借吾道,则如之何:如果虞国只收了晋国的财物而不借道,那怎么办呢?小国之所以事大国也:小国要侍奉大国。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币:如果虞国不借道,那么他们就不敢收晋国的财物。如受吾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厩,而置之外厩也:如果虞国收了晋国的财物并借道,那么晋国的财物就会被虞国藏在内部的地方,而借道的地方就会被藏在外部的地方。宫之奇:虞国的一位官员。存焉:还在。必不使也:一定不会让他去。之为人也:他的为人。达心而懦:有智慧但胆小。又:并且。少长于君:年纪比君王小。则:就。轻之:不重视他。且:而且。夫:表示引出下文。玩好:指虞国的奢侈享乐。在耳目之前:在眼前。患:危害。在一国之后:在国家的后代。此:这个。中知:指虞国的中高级官员。以下:指虞国的下级官员。遂:于是。又:再次。辞卑而币重:指晋国的使者说话很客气,但是带了很多财物。便于:对虞国有利。弗:不。听:听从。受:收下。而:就。谏:劝告。弗:不。挈:带着。以:用。奔:逃跑。曹:指曹国。亡:灭亡。五年:五年之后。举:兴起。牵:拉。马:指晋国的名贵马匹。操:拿着。璧:指垂棘之璧。前:前面。犹:还是。加长:变长。矣:了。
注释:
非国而曰灭,重夏阳也:指的是夏阳是虞、虢之塞邑,灭夏阳后虞、虢才得以崛起。
虞无师,其曰师,何也?:因为虞国先于晋国,所以不能不称其为师。
其先晋何也?为主乎灭夏阳也:因为晋国曾经攻打虞、虢,而虞国为了保护自己,不得不向晋国借道。
晋献公欲伐虢,荀息曰:“君何不以屈产之乘、垂棘之璧,而借道乎虞也?”:荀息建议晋国借用虞国的屈产之乘和垂棘之璧,以此来借道攻打虢国。
公曰:“此晋国之宝也。如受吾币而不借吾道,则如之何?”:晋献公认为这些宝物是晋国的国宝,不能轻易借出去。
荀息曰:“此小国之所以事大国也。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币。如受吾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厩,而置之外厩也。”:荀息认为虞国是小国,需要依附于大国,如果不借道,就不会接受晋国的币,而如果借道,晋国就可以掌握虞国的命脉。
公曰:“宫之奇存焉,必不使也。”:晋献公认为宫之奇是忠臣,不会背叛晋国。
荀息曰:“宫之奇之为人也,达心而懦,又少长于君。达心则其言略,懦则不能强谏;少长于君,则君轻之。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此中知以上乃能虑之。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荀息认为宫之奇虽然有才智,但是性格懦弱,又年轻轻短,不被虞国君主重视,所以虞国的智囊水平不高。
虞公弗听,遂受其币,而借之道。宫之奇又谏曰:“语曰:‘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挈其妻、子以奔曹。:虞国君主没有听从宫之奇的建议,接受了晋国的币并借道,结果导致虞国的灭亡,宫之奇只好带着家人逃到曹国。
献公亡虢,五年而后举虞。荀息牵马操璧而前曰:“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晋献公攻灭虢国后,五年后才举起虞国,荀息在举国之际,提醒晋国要时刻警惕虞国的崛起。
译文及注释详情»
解析:
这段文章主要讲述了公元前658年(鲁僖公二年),晋献公准备伐虢,而虞国地处晋、虢之间,若绕道则受阻于中条山。献公听从荀息之计,以重礼贿虞君,借道伐虢。虞贤臣宫之奇看出晋国居心不良,有各个击破、一箭双雕的用意,劝谏虞君不要上当。但虞君不听,并自告奋勇愿出兵开路打头阵,帮助晋国攻下了虢邑夏阳。然而,《谷梁传》和《左传》对于晋国的进攻情况有些分歧,《谷梁传》认为晋国当年就灭了虢国,五年以后又灭虞。而《左传》则认为晋拿下下阳(即夏阳)以后仅作为据点,未即灭虢。三年以后,晋师再次假道虞国,挥军南下,灭了虢国,还师途中把虞国也灭了,虞君最终成为俘虏。
这段历史事件展现了古代战争中,政治手段与军事手段相辅相成的情形。晋国在攻打虢国之前,先采用重礼贿赂虞君,从而获得借道虞国的策略优势。虞贤臣宫之奇则根据晋国的居心不良,提醒虞君谨慎应对并避免被分裂灭亡。但虞君不顾忌风险,并且自告奋勇愿意出兵开路,最终协同晋国攻下了虢邑夏阳。在进攻虢国的历程中,《谷梁传》和《左传》有所分歧,但无论如何,晋国利用假道伐虞的策略,最终完成了灭虢国和虞国的目标。
这个历史事件反映出,即使在古代,战争也不是简单的野蛮行为,胜利方需要具备一定的政治智慧、谋略和技巧。此外,这也说明了,对于一些小国家来说,联合起来,提高自身威信和战斗力,才是在强大国家压迫下幸存的唯一途径。
解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不是国都而说灭,是看重夏阳。国都指的是春秋时期各个国家的首都,但这里所说的并不是指首都而是指虞国想要灭掉夏阳这座要塞的意思。这是因为夏阳地势险要,位于虞、虢两国交界处,如果夏阳失守,虞、虢两国都会受到影响。
虞国的军队不足一个师,《春秋》说是师,为什么呢?师是春秋时期的一种兵种,通常由一千人组成,但实际上虞国的军队并不足以达到一个师的标准。然而,《春秋》编纂之时,虞国已经灭亡,因此在编写时就按照惯例称其为师。
它写在晋国之前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春秋》编纂时采用了时间顺序的方式,按照发生时间先后进行记录。虞国灭亡比晋国灭亡更早,所以虞国的历史先于晋国。
灭夏阳是它为主的。虞国想要灭掉夏阳这座要塞是因为夏阳地理位置重要,据此可掌握虞、虢两国的交通要道。
荀息曾建议晋献公向虞国借路,但是献公担心虞国不会借路,因此不想这么做。荀息则认为虞国是一个小国,快乐接受大国的礼物并愿意对大国尽好,所以他建议献公向虞国借路。荀息还指出,虞国君主宫之奇是一个懦弱的人,很可能会听从礼物的影响。同时,他认为虞国君主的智商中等以下,考虑不到灾难来临的后果。
献公最终采纳了荀息的建议,向虞国借路征伐虢国。宫之奇劝谏说晋国的使者态度虚伪而不实在,他们送的礼物数量多而没有真正的诚意,让虞国不应该接受晋国的请求。
译文及注释详情»
谷梁赤简介: 谷梁赤是战国时期的一位经学家,其名也有喜、寘、俶之异。他的字是子始,出生于山东省菏泽定陶人,相传为子夏的弟子。 谷梁赤主要擅长《春秋》的研究和治学,他对《春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述,并且在这一领域里获得了很高的声望。 据传说,当时《春秋》仅有口头传承,后来被谷梁赤整理成经书,成为《春秋谷梁传》。这个版本在传世的《春秋》中,具有极高的历史和学术价值。 关于谷梁赤的出生和死亡时间,历史上没有确切的记载,无法得知他的具体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