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复永年矣!
《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称叹。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正之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也。因表不悉。
译文及注释:
岁月不停留,时节如流水。五十岁之年,转眼已到。公为始满,融又过了两岁。海内的知识分散殆尽,只有会稽的盛孝章还存留。他身陷孙氏的困境,妻儿失踪,孤身独立,孤苦伶仃。如果忧愁能够伤人,这位孝子就无法再长寿了!
《春秋传》中说:“如果诸侯相互灭亡,桓公不能救,则桓公会感到羞耻。”现在的孝章,实在是一个英雄,天下的谈士都以他为榜样,但他却身陷囹圄,命悬旦夕。这是我们的祖先不应该再谈论损益之友,而朱穆因此断交的原因。如果公能派人送去一封简短的信,孝章就可以被解救,友谊也可以得到弘扬。
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诋毁前辈,甚至会批评孝章。孝章是有天下大名的,九牧之人都会称赞他。燕君买下了一匹好马,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招揽优秀的人才。公能够挽救汉室,维护宗社,这需要正人君子来完成。珠宝虽然没有腿,但是人们喜欢它,何况是贤者呢?昭王建造高台来尊崇郭隗,虽然郭隗才能不高,但是得到了重用,能够发挥出主君的至诚之心,所以乐毅从魏国来,剧辛从赵国来,邹衍从齐国来。如果郭隗悬而未决,王不解救,临危不惧,那么士人也会远离,没有人会再来了。公所知道的,都是值得推崇的,而且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这是想让公更加坚定这种义气。因此,我写了这封信。
注释: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时间不停留,季节如水流一般不停变换。
五十之年,忽焉已至:指作者已经到了50岁的年龄,时间过得很快。
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指作者的朋友公始满已经过世,而另一位朋友融也已经过世两年。
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指当时学术界的知识分散,没有一个中心,几乎消失殆尽。
惟会稽盛孝章尚存:只有会稽的盛孝章还存活着。
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指盛孝章的家庭遭遇不幸,他孤身一人,处于困境之中。
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复永年矣:如果忧愁能够伤害人的话,盛孝章早就不会再活着了。
《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引用《春秋传》中的话,意思是如果一个诸侯国家被灭亡了,而周朝的国君周桓公没有能够救援,那么周桓公会感到羞耻。
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盛孝章是真正的英雄人物,他的名声在全国范围内传扬,但他却被囚禁,生死不确定,这是作者的祖先不应该再去考虑利益得失,而作者的朋友朱穆也因此与他绝交。
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如果作者能够派人送去一封信,那么就可以救出盛孝章,同时也可以扩大友谊的范围。
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诋毁前辈,甚至会批评盛孝章。
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称叹:盛孝章是一个有名望的人物,受到全国各地人们的赞誉。
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燕国的君主买了一匹名贵的骏马,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吸引人才。
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作者希望盛孝章能够帮助恢复汉朝的统治,挽救宗族的危机。
正之之术,实须得贤:要想做好恢复汉朝的工作,需要有才干的人来实现。
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珍贵的宝石没有腿却能自己到达有人喜欢它的地方,更何况有才干的人呢?
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春秋时期的齐国国君昭王为了表彰郭隗的才能,特地建了一座台,虽然郭隗才能不高,但是他得到了昭王的赏识,因此乐毅、剧辛、邹衍等人都前来投奔。
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如果郭隗处于危难之中,而昭王没有帮助他,那么其他人也不会再前来投奔了。
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也。因表不悉:作者希望盛孝章能够帮助恢复汉朝的统治,这是作者所知道的,但是还有其他人也提到过这个问题,这说明大家都认为这是正确的事情。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篇文章选自《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孔少府集》中的一封信,是孔融在担任少府期间向曹操推荐盛孝章的一封信。盛孝章是汉末名士,曾任吴郡太守,因病辞官家居。然而,当时孙策平定江东之后,对当地名士深为忌恨,孝章也因此外出避祸。孔融与孝章交好,且知道他处境危急,于是特地写了这封信向当时司空兼车骑将军的曹操求援。曹操接信后,即征孝章为都尉,但征命未至,孝章已经惨遭孙权迫害。
在文字层面上,这封信以辞意恳切、诚挚感人为其特点。文章叙述了孝章所处的艰难处境,并引用历史上重用贤才的故事,从交友之道和得贤之重要来打动对方。作者依据历史事件,巧妙地运用了故事和人物之间相互映衬和感染力量。当我们阅读这篇文章时,不难发现作者的情感投入和诚挚之意,这样的写作手法可以让读者更容易被打动与感染。
此外,这封信也反映了孔融的政治智慧和人格魅力。首先,他善于发掘人才,并会毫不犹豫地为有才华的人提供帮助。其次,他能够清醒地看到并分析一位优秀人才面临的困境。最后,他勇于行动,通过撰写这封信向曹操求援,展现了他的果断和坚定。
总之,这篇文章是一个具有历史价值的文本,内容涉及范围广泛,既有对友情的讴歌和对人才的珍视,又有对困境的揭示和对苦难的呼吁。它不仅具有文学审美价值,同时也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形象。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如果光阴不能停留,像流水一样消逝(一去不复返),很快就到了五十岁的年龄。您是刚满(年轻有为),而我却已经超过两岁了(年事已高)。国内的相识知交,差不多都要死光了,只有会稽的盛孝章还活着。他受到东吴孙氏政权的困辱,妻子儿女都已死去,只留下他孤单无助的一个人,处境非常危险,心情十分痛苦。假使忧愁可以损害人的健康,孝章恐怕不能长寿了。《春秋传》里说:“诸侯之间有相互并吞的,齐桓公没有加以救援,自己感到是一种羞耻。”(注:引用《春秋传》中所述的历史事件)盛孝章确实是当今男子中的豪杰,天下一些善于言谈议论的人,常要依靠他来宣扬自己的名声,而他本人却不能避免被囚禁,生命朝不保夕,那么孔子就不应该谈论朋友好坏的问题,也无怪朱穆(注:指南朝文学家朱穆)所以要写他的《绝交论》了。您如果能赶快派遣一个使者,再带上一封短信,就可以把孝章招来,而交友之道也可以发扬光大了。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说前辈的坏话,或许有人会对孝章加以讥讽评论。总的说来,孝章是一个盛名天下、为天下人所称赏赞美的人。燕君购买骏马的尸骨,不是要它在道路上奔驰,而是通过它来招致千里马。我想您正在拯救和恢复汉朝王室,使将要覆灭的政权重新安定下来。天下要安定,关键在于得到贤才。珠玉不生脚,却能够到人的身边来,就是因为有人喜欢它们。贤士们生了脚却不来,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注释:
1. “光阴”指时间, “一去不复返”的意思是时间流逝不可挽回。
2. “五十岁”通常被认为是人生的“半百之年”,即人生进入了老年阶段。
3. “会稽”是江苏省绍兴市的旧称,指的是盛孝章的出生地。
4. “东吴孙氏政权”指东汉末年江东孙氏建立的政权,也称为孙吴。
5. “《春秋传》”是《史记》中的一部分,全称为《春秋左氏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史书。
6.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个君主,被历史上视为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7. “豪杰”指英勇有威望的人。
8. “生命朝不保夕”意思是生命非常危险,随时都可能失去生命。
9.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化名人。
10. “朱穆”是南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他撰写了《绝交论》,探讨了朋友之间的忠诚与背叛。
11. “使者”是指派往外地或外国的特使,常常是由国家领导人或高级官员派遣,代表国家与对方进行谈判或交流。
12. “千里马”指非常优秀、出类拔萃的人才。
13. “贤才”指有才能和德行的人。
译文及注释详情»
孔融简介: 孔融(153-208)是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首,出生于鲁国(治今山东曲阜),字文举。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 在献帝即位后,孔融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鲁郡六年任职期间,他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 建安元年(196),孔融征还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大中大夫。性格豁达,善待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代表作有《荐祢衡表》。此外,孔融还能诗善文,他的散文锋利简洁,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然而,因为触怒曹操,孔融被曹操所杀。 目前,孔融的原有文集已经散佚,但是明人辑有《孔北海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