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马歌·边头春未到》拼音译文赏析

  • yǐn
    ·
    biān
    tóu
    chūn
    weì
    dào
  • [
    sòng
    ]
    cáo
    xūn
  • shù
    meǐ
    duì
    zhèn
    zhī
    chuī
    áo
    zhàn
    hái
  • biān
    tóu
    chūn
    weì
    dào
    xuě
    mǎn
    jiāo
    dào
    shā
    míng
    cán
    zhào
    sài
    fēng
    yún
    jiān
    xiǎo
    duàn
    hóng
    鸿
    beī
    lǒng
    yuè
    leì
    shī
    湿
    zhēng
    qiāo
    suì
    huá
    lǎo

原文: 兀术每遇对阵之际,吹此则鏖战无还期也
边头春未到。雪满交河道。暮沙明残照。塞烽云间小。断鸿悲。陇月低。泪湿征衣悄。岁华老。


相关标签:宋词三百首写景

译文及注释
兀术每遇对阵之际,吹此则鏖战无还期也。
(兀术每次遇到战斗时,吹响这个号角,就会打得你死我活,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

边头春未到。雪满交河道。暮沙明残照。塞烽云间小。断鸿悲。陇月低。泪湿征衣悄。岁华老。
(春天还没到边疆,交河道上积雪厚厚的。夕阳余晖映照着沙丘,边塞上的烽火微小。孤雁悲鸣,陇山上的月亮低垂。泪水湿透了征衣,寂静无声,岁月已经老去。)
注释:
兀术:古代著名将领,曾在三国时期为蜀汉效力。

鏖战:激烈的战斗。

边头:边境。

交河道:黄河支流,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暮沙:夕阳的余晖。

明残照:明亮的余晖。

塞烽:边塞上的烽火台,用于传递信息。

断鸿悲:断了翅膀的天鹅悲鸣。

陇月:指陇山上的月亮。

泪湿征衣:征战中的士兵因为悲伤而流泪,湿了衣服。

岁华老:时光流逝,岁月不饶人。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是一首描述边塞征戍生活的词,作者不详。这位词人曾随宋徽宗被金人俘虏北上,多次出使金国,对边塞征戍生活有着深刻的感悟。在全词中,他采用了由远及近、层层推移的描写手法,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出征夫们的孤寂和凄苦。 首先,他描绘了边地的大雪封冻、没有温暖和生机的景象,展现出边疆的荒凉。然后,镜头转向征夫们,残阳落尽,失群孤鸿在悲鸣,陇上的月儿也黯然低垂,照着城头望乡的征人。通过孤鸿的悲鸣和征人的离愁别绪,将读者带入到征戍生活的内心世界。最后,他通过“岁华老”的哀叹和“鏖战”而无还期的措辞,表达了对征戍生活的深沉感慨,令人感到悲凉与无奈。 这首词整体采用了少数民族的曲调饮马歌的形式,有着哀怨悠扬的音乐感受。通过凄美哀婉的曲调和深刻细腻的描写手法,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边塞征戍的苦难和伤痛。虽然作者不详,但这首词已经成为了描绘边疆生活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颂和传唱。 赏析详情»


注释
此处提及的《古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描写了一次汉朝车骑将军马援南征匈奴的情景。该诗名噪一时,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离别诗”,也是历代文人爱好并传诵的经典之作。 本文作者为佚名,但与李欣的《古从军行》主题和意境相似,都是追忆战争岁月中的苦难和离别。可以看出,这篇文章采用了诗歌的形式,抒发了对历史和军事文化的敬仰之情。 交河城指的是汉车师前国地(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因河水分流而得名。在此地高处,可以举起烽火传递警讯。而“烽火”指的就是这种通过烟火来传递消息的方式。 陇山是指现在的陕西甘肃两省界上的山脉,也称为陇坂。在沈佺期的《陇头水》中,有“陇雁度寒天”的诗句,形象地描绘了胡雁在陇山上飞行的情景。 整体来看,本文是一篇对历史背景、军事文化的追忆之作,也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思念之情。通过对《古从军行》的引用和注释,加深了读者对于文章主题和寓意的理解。 注释详情»


曹勋简介: 曹勋(1098—1174)字公显,一字世绩,号松隐,颍昌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宣和五年(1123),以荫补承信郎,特命赴进士廷试,赐甲科。靖康元年(1126),与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受徽宗半臂绢书,自燕山逃归。建炎元年(1127)秋,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御衣书,请求召募敢死之士,由海路北上营救徽宗。当权者不听,被黜。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和议成,曹勋充报谢副使出使金国,劝金人归还徽宗灵柩。十四年、二十九年又两次使金。孝宗朝拜太尉。著有《松隐文集》、《北狩见闻录》等。他的诗比较平庸,但有几首使金诗颇值得注意,其中有《报使金诗》《使金诗》《使金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