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良人》拼音译文赏析

  • huái
    怀
    liáng
    rén
  • [
    táng
    ]
    ér
  • péng
    bìn
    jīng
    chaī
    shì
    suǒ
    qún
    yóu
    shì
    jià
    shí
  • hǎo
    zhòng
    rén
    zhòng
    zhèng
    shì
    guī
    shí
    jiàn
    guī

原文: 蓬鬓荆钗世所稀,布裙犹是嫁时衣。
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不见归。



译文及注释
蓬鬓:指头发花白。荆钗:荆木制成的发饰。世所稀:在世间很少见到。布裙:用布料制成的裙子。犹是:还是。嫁时衣:指结婚时穿的衣服。
胡麻:一种作物。好种:好的种子。无人种:没有人种植。正是:正好是。归时:回家的时候。不见归:没有看到回来。

汉字译文:头发花白,用荆木制成的发饰在世间很少见到。用布料制成的裙子还是结婚时穿的衣服。胡麻好种没有人种植,正好是回家的时候却没有看到回来。
注释:
蓬鬓:指头发花白。

荆钗:荆木制成的发饰。

世所稀:在世间很少见。

布裙:用布料制成的裙子。

嫁时衣:指结婚时穿的衣服。

胡麻:一种植物,可以提取油和制作食品。

好种:指好的种子。

归时:指回家的时候。

不见归:没有看到回家的人。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作者至今仍然是个谜,有不同的来源对此有着不同的说法。据韦縠《才调集》、韦庄《又玄集》的记载,此诗作者是女子葛鸦儿。而孟棨《本事诗》却认为此诗是一位河北士子代妻作答所作,也就是代表其妻子写下了这首诗。然而,这种说法颇有类似于小说的虚构之嫌。无论如何,这首诗在唐代时期非常流传。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应该可以联想到唐代社会中劳动妇女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地位。在唐代社会,尤其是农村地区,女性往往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劳动和耕种劳动,但她们的命运往往十分凄苦。这首怨歌的作者应该也是一名劳动妇女,对自己的困境和命运感到无奈和悲愤。她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不满和对生活的无尽哀叹。 尽管作者身份的真实性仍然未知,但是这首诗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描绘了一个劳动妇女孤独、辛苦和不幸的生活,刻画了唐代社会中妇女的悲惨命运和塌实的精神状态。这首诗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妇女地位的一种认知和态度,让人们反思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凄美的小令,表现了一个贫穷寡妇的苦难经历以及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这位贫妇颓废的形象,头发散乱,身着布裙,别着自制的荆条发钗,足见其贫困寒俭之甚。同时,这也透露出她曾经和丈夫鸾凤相依的生活。 “布裙犹是嫁时衣”一句,表现了这位妇女几十年来都没有换过新衣服,穿着当时出嫁时所穿的旧衣裳,更加凸显她的贫穷和艰难。此外,“正是归时”四个字,也透露出其丈夫已经在征战中苦苦支撑,终于到了回家的时间,然而他迟迟不归,使得贫妇在漫长的等待中心力憔悴。 “胡麻好种无人种”这句话虽然看似是在讲述农业方面的问题,但是也隐含出这位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因为其丈夫也是农人,但此时却无法回到家园种地。这句话还可以引申到青春和人生的意义,错过了盛年,反悔已晚,经典的“纵使相逢应不识”亦可与之配合,凸显出时间匆匆而逝的哀婉之情。 总之,这首小令虽然篇幅不长,却表现了一个贫苦寡妇的悲惨命运以及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歌颂了平凡百姓的坚韧不拔和无尽的爱情。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满头的秀发如今乱如飞蓬,买不起首饰,只好自己用荆条折成了发钗别在头上,像这样的贫穷人家,世上真是少有的啊。 (满头:形容头发很多;飞蓬:形容头发散乱无序;首饰:一种装饰品,佩戴在头发或身上;发钗:一种别在头发上的装饰品;荆条:一种植物的枝条,细而有弹性。) 连一件像样的衣裙都没有,还穿着出嫁时娘家陪送的布裙,而今那样的衣装已经没有人再穿了。 (像样:合适,得体;出嫁:结婚;陪送:指新娘离开娘家时,娘家人除了新娘本人外陪送的物品,一般包括衣物、首饰、生活用品等;布裙:用布料制成的女式长裙。) 已经到了春耕的时候,该播种芝麻了,然而丈夫在外,谁来和我一起播种呢? (春耕:春天耕种;芝麻:一种油料作物。) 按说现在已到了丈夫回家的时候了,为什么还不见回来呢? (按说:理应如此;回家:指丈夫从外地回到家中。) 译文及注释详情»


葛鸦儿简介


葛鸦儿 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