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译文及注释:
潇湘:指湘江流域,何事:为何,等闲:随意,回:转向,水碧:水色清澈,沙明:沙子明亮,苔:指生长在石头上的青苔。
二十五弦:指古琴的琴弦数目,弹:演奏,夜月:夜晚的月亮,不胜:不能承受,清怨:清澈的忧愁,却:突然,飞来:飘荡而来。
注释:
潇湘:指湖南岳阳洞庭湖一带的风景。
等闲:随意、漫步。
水碧沙明:水清沙白,形容景色清新明亮。
苔:指生长在石头或树木上的青苔。
二十五弦:指古琴的琴弦数目,古琴有七弦、十三弦、二十五弦等不同种类。
弹夜月:指弹奏古琴,表现出夜晚的月光。
清怨:清丽的忧愁之情。
却飞来:指琴音如飞,形容琴声悠扬动听。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大雁啊,潇湘下游,水碧沙明,风景秀丽(潇湘:江南一带的地名,下游指流经该地区的水流向南方),食物丰美,你为什么随便离开这么好的地方,回到北方来呢?
大雁回答:潇湘一带风景秀丽,食物丰美,本来是可以常住下去的。可是,湘灵在月夜鼓瑟(湘灵:指湘江,鼓瑟:古代弹奏乐器),从那二十五弦上弹出的音调,实在太凄清、太哀怨了!我的感情,简直承受不住,只好飞回北方。
注释:大雁是借代,代表生灵,表达了对故土的留恋和对人间情感的理解;潇湘是地名,指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地方;湘灵是指以江河命名的神灵,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月夜鼓瑟形象生动,充满了古代的诗情画意。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二:
《归雁》是一首凄婉动人的诗,通过诗人与雁的问答展现了春夜深情的情感。诗人首先询问了归雁离开美丽富饶的故乡南方为何返北。归雁的回答则暗示了湘灵鼓瑟的传说,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悲怨和纠结,从而呈现出极具感召力的画面和情感,引发读者的共鸣。
全诗的形式婉转流畅,语言简练却具有层次感,上下句之间的呼应、对仗、反复等修辞手法,让诗歌形象更加丰满完整,诗情更加动人。此外,诗人运用假借和意象等手法,将人与自然相互映衬,彰显自然和谐的美感。
诗中的归雁,是诗人的旅愁和乡思的象征,也成为了诗人表达情感、寄托思念的载体。诗人借助归雁描绘了一个温婉浪漫的春夜,从而表达了对故土的眷恋、对生命多舛的感慨以及对心中情感的憧憬。
总之,诗人钱起通过《归雁》这首佳作,成功地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景色相融合,形成了一种深刻而鲜明的艺术表现,赋予了生命和意义。
赏析二详情»
赏析一:
钱起的《归雁》是一首以大雁为主题的咏史抒怀诗篇,通过对大雁归来的描绘,寄托了作者对故土的眷恋和思念之情。诗中笔锋犀利,并不像一些传统的诗篇一样表达对迎春花开、春意盎然的赞美,而是聚焦于一只小小的大雁,呈现出一种饱含深情的意境。
全诗运用了众多的修辞手法和诗歌技巧,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作者在构思方面的精妙。诗中通过问答的方式,将读者的情感带入到一个深邃的艺术境界之中。作者对于大雁归来的原因提出了疑问,并在接下来的内容中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展现了一种批判现实的柔性力量。同时,作者还在诗中运用了韵律、对仗等多种手法,使得整首诗既有凄美的气息,又富有节奏感和美感。
此外,诗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钱起引用了湘灵鼓瑟的传说,将湘江女神鼓瑟的美妙乐音与大雁的归来相互嵌合,形成一种奇特的空灵的意境。这种文化的嵌合和巧妙的运用,不仅体现了诗人的深厚文化底蕴,也丰富了整首诗的内涵。
总之,钱起的《归雁》是一首结构精巧、意境深邃的诗篇,通过对大雁归来的描绘,在语言形式、思想内涵和艺术感染力等各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中国古诗词中的佳品之一。
赏析一详情»
钱起简介: 钱起,字仲文,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生活于唐朝天宝七年(751年前后),早年多次赴试落第,唐天宝七年(748年)终于考取进士,是唐代著名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