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毗相驰逐。
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
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
城郭为墟人代改,但见西园明月在。
邺旁高家多贵臣,蛾眉曼睩共灰尘。
试上铜台歌舞处,惟有秋风愁杀人。
译文及注释:
你不见魏武刚刚建立国家,争夺天命,各路英雄互相追逐。
白天带着勇士攻破坚固的阵地,晚上与文人相聚赋诗作赋。
城市环绕在西山阳,桑树和榆树遍布漳河曲。
城墙已经成为废墟,人们代替改造,只看到西园里的明月。
邺城旁边的高家族有很多贵族,美丽的女子们眨眼间就沾染了尘土。
试着去铜台上唱歌跳舞,只有秋风让人感到忧伤。
注释:
魏武:指曹操,他在建安年间草创了魏国。
争天禄:指争夺天下的权力和地位。
群雄睚毗:指各路英雄豪杰相互勾结,互相支持。
相驰逐:指相互追逐争夺。
昼携壮士破坚阵:指白天率领壮士攻破敌军坚阵。
夜接词人赋华屋:指晚上与文人相聚,赋诗作文,享受华丽的生活。
都邑缭绕西山阳:指都城周围环绕着西山阳地区。
桑榆汗漫漳河曲:指夕阳下的桑树和榆树,以及漳河曲线的美景。
城郭为墟人代改:指城池已经荒废,人们开始重新修建。
但见西园明月在:指只能看到西园中的明月。
邺旁高家多贵臣:指邺城周围的高门贵族。
蛾眉曼睩共灰尘:指美女们的眼神,与尘土一起飞扬。
试上铜台歌舞处:指登上铜台,欣赏歌舞表演。
惟有秋风愁杀人:指秋风凄凉,令人感到忧愁。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邺都引》是一首颂扬魏武帝曹操的咏史诗,由佚名张说所作。张说是一位历仕四朝的名臣,虽然他遭遇坎坷、被贬谪多次,但仍然对曹操的创业历程深感敬佩。这首诗共分为两层,前六句主要描述了曹操生前的非凡业绩,表现出作者的凌云壮志。“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二句,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时代场景,也传达出曹操人定胜天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古代迷信思想认为人的遭遇、地位都由天帝赐予,而曹操不信天命,偏偏要奋起与“群雄睚眦相驰逐”,争夺帝位,展示了他的顽强奋斗精神。
而“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二句,则通过洗练而简练的语言,概述了曹操一生的文武事业。其中,“昼”句描绘曹操驰骋沙场的形象,一个“携”字则生动地表现了他一路带领着壮士冲锋陷阵的豪情。而“夜”句则突显出曹操的文化功底,在平战争之余,还能够接见诗人赋华屋。这其中一个“接”字,则凸显了曹操对于文学事业的重视和开放的胸怀。
总体来说,《邺都引》通过对于曹操创业历程的赞美,展现出作者坚毅不屈的精神和对于社会发展的关注,也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咏史、咏景、咏物等各种题材的艺术魅力。
鉴赏详情»
注释:
邺都、三国时代、魏国、都城
补充注释如下:
- ⑴ 佚名:指诗歌作者的姓名已经不可考。
- ⑵ 邺都:是指三国时期魏国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的都城,也被称为邺城。在其中曹操开始营建,后被后赵、冉魏和前燕所占领,其间曾多次更名。现在邺城地区留存着大量的古建筑遗址和文化遗迹。
- 诗体名:指咏物诗体,即咏史、咏景、咏物等题材的诗歌体裁。《邺都引》是一首新乐府辞,属于咏景类别,以描写邺城为主题。
注释详情»
张说简介: 张说(667年~730年),字道济,一字说之,是唐代文学家、诗人、政治家。他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后徙家洛阳。他是唐代文学家、诗人、政治家,是著名的“七子”之一,也是“八大家”之一,以诗文著称。他的诗文多以赞美山水、描写自然风光为主,抒发自己的情感,具有浓郁的山水情趣。他的诗文极具韵味,被誉为“唐诗四杰”之一,与李白、杜甫、白居易并称为“唐诗三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