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生平四十老柴荆,此日麻鞋拜故京。
谁使山河全破碎?可堪翦伐到园陵!
牛羊践履多新草,冠盖雍容半旧卿。
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生。
译文及注释:
生平四十老柴荆,此日麻鞋拜故京。
谁使山河全破碎?可堪翦伐到园陵!
牛羊践履多新草,冠盖雍容半旧卿。
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生。
汉字译文:
生平四十岁,老了柴荆。
今天穿麻鞋,拜谒故都京。
是谁让山河全都破碎?
可惜可以砍伐到皇陵!
牛羊踏着新鲜草,车马装饰华贵,像半个旧时的大臣。
唱歌哭泣也无法改变,天色已经暮色降临,悲伤的风日夜吹拂着江水。
注释:
生平:一生;四十:指年龄;老:年老;柴荆:指荆州地区的柴荆树;此日:指特定的日子;麻鞋:一种简单的鞋子;拜:向神佛行礼;故京:指古代的首都。
山河全破碎:指战乱或自然灾害等导致的破坏;可堪:值得;翦伐:砍伐;园陵:古代帝王的陵墓。
牛羊践履:指牛羊在草地上走动留下的痕迹;新草:指新生的草;冠盖:指车马的车顶和车厢;雍容:指庄重、端庄的样子;旧卿:指古代的高级官员。
歌泣:指哭泣;天已暮:天色已经晚了;悲风:指哀伤的风;日夜起:不断地吹起;江生:指作者本人,即江淹。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登高望远,在亲眼目睹祖国繁华山河被摧毁的同时,怒发冲冠,挥毫写下了这首激昂的诗篇。
这首诗名为《登雨花台》。诗人魏禧以一身麻衣、一双草鞋,登上了南京城南的雨花台,俯瞰祖国大好河山,却见它已经成为了一片废墟,颓唐不堪。前两句诗中“布衣归来”的语气洋溢着一种自豪感,与后面的悲愤交加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随着诗句推进,情感逐渐升华,从民族的屈辱到人民的苦难,再到历史的反思和思考,透过魏禧的眼眸,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的衰败,也看到了一个文人的忧伤。
整首诗中的描写都非常凝练、朴实,把真实地表现出了魏禧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情感。其中的“此日麻鞋拜故京”,更是表达了诗人对已经消逝的文化和文化底蕴的怀念和悼念。而“全破碎”则更是表达出了诗人内心中对于国家灭亡的深沉思考与震惊。
总的来说,这首《登雨花台》是一首哀叹历史的伟大诗篇,通过魏禧文学化的语言和深邃的感悟,深刻地表达出他对于民族和文化的自尊、自豪感和深沉的忧虑和反思。
鉴赏详情»
作品背景:
魏禧是一位明末清初的文人,他深怀亡国之痛,在兄弟际瑞、礼的陪伴下隐居翠微山,建起了号称“易堂”的房屋,并开始授徒著述,与彭士望等人共同被称为“易堂九子”。他以极富民族气节的文学作品闻名,尤其是在抗敌殉国和坚守志节方面表现突出。他的文学作品和诗歌大多表达对于故国之痛的沉痛和对于英烈墓碑的赞颂。
《许秀才传》中,魏禧曾感慨万千地说:“禧亦故诸生,方偷活浮沉于时,视二许能不愧死入地哉?”他散文中写的多是抗敌殉国和坚守志节之士的英烈事迹,而他的诗歌大多关注的是国破故园和故国之寺的沉痛之情。
魏禧1663年(康熙二年)登上中华门外的雨花台,作为长期隐居故乡的遗民诗人,在这里写下了《登雨花台》这首七律。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明清易代的伤感哀痛之情,此时已经过去了二十年的明朝灭亡,魏禧依然难以摆脱对国家的怀念和痛苦。作品中描绘的雨花台,是南京一处名胜古迹,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的象征,魏禧通过自己的诗歌运用诗意和美感来打动读者,并在字里行间传递出他内心深处对于祖国沉痛的依依不舍。
作品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四十年来,甘守贫困度残生,脚穿麻鞋,此日登台望旧京(京城)。满目破碎,大好河山谁摧毁?一腔悲愤,园陵(皇帝的坟墓)松柏竟凋零!牛羊践踏,大片春草变狼籍,车马驰骋,半是旧官显骄横。暮色苍茫,欲哭无泪残阳斜,悲风猎猎,吹起大江呜咽声。
【汉字译文】
甘守:默默承受、安于现状。
贫困度:生活处于贫穷状态。
残生:侥幸存活。
麻鞋:用麻绳编制的鞋子。
登台:指上朝、出仕。
望:眺望或向着某个方向看。
旧京:指明清两代的首都北京。
破碎:破烂不堪。
大好河山:美好的江山。
悲愤:哀愤。
园陵:皇家陵墓。
松柏:指园陵中的树木。
牛羊:指草原上的牲畜。
践踏:踩踏。
春草:指春季生长的草。
狼籍:凌乱不堪。
车马:指官员们的车马。
驰骋:奔驰行驶。
旧官:指明清两代的官员。
显骄横:炫耀嚣张。
暮色:黄昏时分。
苍茫:辽阔而遥远。
哭无泪:悲痛到极点而无法哭泣。
残阳:落日的余晖。
斜:倾斜的样子。
悲风:忧伤的风。
猎猎:吹动的声音。
大江:指长江。
呜咽:哭泣的声音。
译文及注释详情»
魏禧简介: 魏禧(1624年3月2日~1680年11月17日)是明末清初的散文家,与汪琬、侯方域齐名,被誉为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他与兄弟魏际瑞、魏礼合称宁都三魏,与彭士望、林时益、李腾蛟、岳维屏、彭任等合称易堂九子。魏禧字冰叔,一字叔子,号裕斋,出生于江西宁都。 在明朝灭亡后,魏禧曾隐居于翠微峰勺庭,又出游走江南,以文会友,传播其明道理、识时务、重廉耻、畏名义的学说,结交贤豪,希望达到国家复兴的目标。他的文章多以表现民族气节和人情事为主,具有浓烈的民族意识。此外,他还时常评论古人的业迹,对古人的是非曲直、成败得失都有一定的见解。 魏禧著有《魏叔子文集》,其文风清丽、豪放自由、意境深远,影响深远。他的一生充满了不平凡的经历和思想,被后人誉为文学巨匠和社会改革家。他于1680年11月17日去世,享年5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