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雨花台的作品背景

作品背景
魏禧是一位明末清初的文人,他深怀亡国之痛,在兄弟际瑞、礼的陪伴下隐居翠微山,建起了号称“易堂”的房屋,并开始授徒著述,与彭士望等人共同被称为“易堂九子”。他以极富民族气节的文学作品闻名,尤其是在抗敌殉国和坚守志节方面表现突出。他的文学作品和诗歌大多表达对于故国之痛的沉痛和对于英烈墓碑的赞颂。 《许秀才传》中,魏禧曾感慨万千地说:“禧亦故诸生,方偷活浮沉于时,视二许能不愧死入地哉?”他散文中写的多是抗敌殉国和坚守志节之士的英烈事迹,而他的诗歌大多关注的是国破故园和故国之寺的沉痛之情。 魏禧1663年(康熙二年)登上中华门外的雨花台,作为长期隐居故乡的遗民诗人,在这里写下了《登雨花台》这首七律。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明清易代的伤感哀痛之情,此时已经过去了二十年的明朝灭亡,魏禧依然难以摆脱对国家的怀念和痛苦。作品中描绘的雨花台,是南京一处名胜古迹,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的象征,魏禧通过自己的诗歌运用诗意和美感来打动读者,并在字里行间传递出他内心深处对于祖国沉痛的依依不舍。


诗文: 生平四十老柴荆,此日麻鞋拜故京。
谁使山河全破碎?可堪翦伐到园陵!
牛羊践履多新草,冠盖雍容半旧卿。
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生。


相关标签:爱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