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孤山》拼音译文赏析

  • xiǎo
    shān
  • [
    sòng
    ]
    xiè
    fāng
  • rén
    yán
    shì
    hǎi
    mén
    guān
    hǎi
    yǎn
    hài
    zhòng
    guān
  • tiān
    ǒu
    rán
    liú
    zhù
    jiāng
    shān
    yǒu
    zhàng
    kuáng
    lán
  • jiān
    měng
    shì
    chǎng
    weī
    chén
    shì
    nán
  • míng
    dēng
    fēng
    zào
    miǎo
    guān
    zhòu
    xīn
    kuān

原文: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译文及注释
人们说这是海门关,海的眼睛无边无际,让人惊叹不已。
天地偶然留下了这个砥柱,江山因此有了这个阻挡狂澜的屏障。
它坚如猛士在战场上屹立不倒,却又像孤臣在末世中面临危险。
明天登上山峰必须达到极致,远眺宇宙,我的心灵变得宽广。
注释:
海门关:指位于今天洛阳市东南的海门山关,是古代重要的关隘之一。

海眼无涯:指海门关处的景色,海面辽阔无边际。

天地偶然留砥柱:指海门关处的山峰,像是天地留下的一根砥柱,支撑着整个山脉。

江山有此障狂澜:指海门关处的山峰,像是江山的屏障,阻挡着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比喻海门关处的山峰坚固如同勇猛的士兵在战场上站立。

危似孤臣末世难:比喻海门关处的山峰危险像孤臣在末世难以立足。

明日登峰须造极:指要攀登海门关处的山峰,必须要有极致的毅力和勇气。

渺观宇宙我心宽:指攀登海门关处的山峰,可以俯瞰宇宙,让人心境开阔。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小孤山》一诗通过对小孤山地势险要、历史传说及其象征意义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忠于国家、挽救民族危难的决心和信念。 首联中,“人言小孤山,海角天涯”。通过比喻修辞,将小孤山所处环境比作“海门关”,强调了江水形势的险恶。此外,“人言”一词也在叙述的表达方式上起到了引导作用。 颔联“砥柱江山至,英雄狂澜到”。将小孤山称为“砥柱”,既运用了典故,又赋予了小孤山中流砥柱的意义,阐发了小孤山的象征意义。此外,“江山”和“狂澜”两个词语义双关,不仅是对小孤山的写实,更是对小孤山时代象征意义的揭示。 颈联“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通过比喻和拟人修辞,将小孤山比作战场上的一员猛士,坚强不屈;又如一位忠臣,面临末世的孤独无助和危困无奈,表达了诗人挽救民族危难的决心和信念。 尾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通过对自然界的描绘,表现了小孤山的壮观。但“造”字也含有到达、至高点等意义,在此处则是表现诗人的雄心壮志和不懈追求。 整首诗写景与抒情并重,寄托了作者振兴国家的梦想。其用词精准、意境深刻,将小孤山这座山峰的地理意义和历史意义完美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意象体系。 赏析详情»


注释
1. 小孤山: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一个位于长江中的小山。其四周无靠,地势险要,曾是南宋军事上的重要战略要地。 2. 谢枋得:宋朝时期弋阳(今属江西)人,自认忠义,曾率军抗击元军,但最终失败,之后隐居在福建一带。后来被迫至燕京(今北京),绝食而死。 3. 海眼:指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类似于水下的“眼”,在航行中需要特别注意避开。 注释详情»


谢枋得简介: 谢枋得(1226~1289年)是南宋时期的进士,江西信州弋阳人。他字君直,号叠山,别号依斋。谢枋得在南宋六部门中担任过侍郎职务,被认为是一位聪明超群、文思敏捷的人才,他的文章被赞誉为奇绝。 谢枋得在学术上也颇有造诣,通晓“六经”,涵盖了许多百家学说的知识。他还带领义军在江东地区抗击元朝政权的入侵,表现出非凡的领导才能和军事策略。尽管在作战失败后被俘,但谢枋得从不屈服于敌人,最终选择在北京殉国。 谢枋得的作品被收录在《叠山集》中,其中既有他的文艺作品也包括了一些历史著作,这些作品体现了他卓越的才华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谢枋得的出生时间为1226年,去世时间为12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