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溪》拼音译文赏析

  • táo
    huā
  • [
    táng
    ]
    zhāng
  • yǐn
    yǐn
    feī
    qiáo
    yān
    shí
    西
    pàn
    wèn
    chuán
  • táo
    huā
    jìn
    suí
    liú
    shuǐ
    dòng
    zài
    qīng
    chù
    biān

原文: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相关标签:唐诗三百首写人写景

译文及注释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隐约的飞桥隔着远处的烟雾,我在石矶的西边询问渔船的去向。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整日跟随着流水的桃花,洞穴在清澈的溪水旁边的何处呢?
注释:
隐隐:隐约,模糊。
飞桥:传说中的神桥,能够飞行。
隔:分隔,隔绝。
野烟:野外的烟雾。
石矶:石头峭壁。
西畔:河流或湖泊的西岸。
问:询问。
渔船:捕鱼的船只。
桃花:桃树的花。
尽日:整日。
随:跟随。
流水:流动的水。
洞:山洞。
清溪:清澈的小溪。
何处:什么地方。
边:旁边。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题桃花溪》是唐代诗人张旭的一首山水田园诗,隐喻着诗人对世外桃源、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诗人通过描写桃花溪的幽美景色和对渔人的询问,将自己融入到这幅山水画中,展现出深远的情趣和境界。 诗中的第一句“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写远景。深山野谷,云烟围绕,长桥横跨山溪之上,在云烟的掩映下恍若虚无缥缈,构成了诗中朦胧神秘的境界,如诗人置身仙境。其中,“隔”字的运用,使得两种景物相映成趣,交相映衬,溶成一个艺术整体,这种意境深邃而细腻。 接下来,诗人描绘了近处的景色。水中有嶙峋的岩石,好似一座座小岛,轻轻摇曳的渔船在溪上游荡,落花飘散,构成了一幅清幽明丽的画卷。通过描绘小岛和渔船,诗人将自己的目光从远处投向了近处,使得读者可以在这幅山水画中既看到山水之容光,又见到人物之情态。 最后一句“石矶西畔问渔船”,更是将诗人自身融合在这幅山水田园画中。他站在古老的石矶旁,向渔人询问他们的收获,展现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之情。 整首诗构思婉曲,画意甚浓,境界深邃。作者通过对桃花溪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将自己融入到这幅山水田园画中,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朦胧美。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写景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唐玄宗天宝年间,当时唐朝正处于从繁盛走向衰败的过渡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张旭创作出了这首借陶潜《桃花源记》意境而写的诗歌,表达了自己对逸离尘世、寻找理想归宿之情的追求。 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生活宁静而美好的桃花源。这种对田园生活和自由自在境界的向往,引发了张旭的共鸣。正如陶渊明通过笔下的桃花源表达了自己对理想境地的向往一样,张旭也借助此意境,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与此同时,唐朝社会的变化也为张旭的创作提供了深刻的背景。天宝年间,虽然唐玄宗的文治政策推动着文化繁荣的发展,但贞观之治的辉煌已经远去,唐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面临着严重的挑战。这种转变或许激发了张旭对人们需要寻找理想世界、回归自然生态的思考。 因此,张旭这首借陶潜《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写的写景诗,既展现了他对逸离尘世的追求,也折射出唐玄宗时期唐朝社会的背景和特点。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一座高桥隔着云烟出现、在岩石的西畔询问渔船、桃花整天随着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 一座高桥隔着云烟出现,在岩石的西畔询问渔船。桃花整天随着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 译文及注释详情»


张旭简介: 张旭(公元675年—约750年),字伯高、一字季明。他是唐朝汉族人,出生于吴县(今江苏苏州)。 张旭曾先后担任过常熟县尉和金吾长史等官职。他善于草书,与李白诗歌和裴旻剑舞并称为唐代“三绝”。张旭的草书行笔奔放、意境深远,被誉为草书巨匠,世称“张颠”,也是“饮中八仙”之一。此外,张旭还擅长七绝诗歌创作,诗风别具一格。 张旭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备受赞誉。唐文宗曾下诏将张旭的草书、李白的诗歌和裴旻的剑舞三者誉为“三绝”。张旭的诗歌创作也很出色,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一起被誉为“吴中四士”。张旭的草书和其他书法作品传世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至于他的逝世时间和具体经历等信息,由于资料不够明确,无法确定具体的时间和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