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
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
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
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
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
译文及注释:
朝阳不再旺盛,白日突然西斜幽暗。
如果离开这里,怎么能像九月的景象。
人生就像尘土和露水,天道遥远无边。
齐景升上了丘山,泪水纷纷交流。
孔圣来到了长川,可惜逝去如同浮云。
离去的人我来不及追,来临的人我不留。
愿意登上太华山,和松树一起游玩。
渔夫知道世间的烦恼,乘着水流漂浮轻舟。
注释:
朝阳:早晨的阳光。
不再盛:不再旺盛。
白日:白天。
忽:突然。
西幽:西边渐渐暗淡。
去此:离开这里。
若:像。
俯仰:低头仰望。
如何:怎么。
似:像。
九秋:九月的秋天。
人生:人的一生。
若:像。
尘露:指人的一生短暂。
天道:天的道理。
邈悠悠:遥远深远。
齐景升:指齐国的景公。
丘山:山丘。
涕泗:泪水。
纷交流:纷纷涌出。
孔圣:指孔子。
临:到达。
长川:长江。
惜逝:惋惜逝去。
忽若浮:犹如浮云一样飘忽不定。
去者余不及:已经离去的我追不上。
来者吾不留:即将离去的我留不住。
愿:希望。
登:爬上。
太华山:华山的别称。
上:一起。
松子:指松树。
游:漫步。
渔父:指渔民。
知:明白。
世患:世间的烦恼。
乘流:顺着水流。
泛轻舟:划着轻舟。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首阮籍的诗《赠别》是一首富有深刻寓意的挽歌。在这首诗中,作者以“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开篇,从象征时光流逝的白日入手,表现了光景西驰,盛年流水,一去不再的忧生感情。作者通过用“朝阳”、“白日”来比喻曹魏政权的显繁盛和衰微之势,揭示出时光沧桑、万物无常的真相,将人生与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接下来的“去此若尘露,天道邈悠悠”,更是将人生与国家历史的短暂性作为主题贯穿全篇。作者对人生的浅薄、世事的无常加以深刻的思考,表达了国家历史的变迁和人生短促的共通性。最后四句则通过引用齐景公、孔子伤逝的典故,彰显了生死人类和国家命运之间的相似之处。
总的来说,阮籍在这首《赠别》中,通过用形象化的手法表现出时光流逝、盛衰荣辱的主题思想,将人生与国家历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首诗兼具着哀思和深刻的议论精神,为人们深刻思考生命的价值和历史的干预带来启示。
鉴赏详情»
阮籍简介: 阮籍(210~263),是三国魏朝的诗人,字嗣宗。他出生在陈留尉氏(今属河南省尉氏县)的阮瑀家中,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他曾担任过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阮籍是竹林七贤之一,崇尚老庄之学,强调个人内心的自由和追求。他在政治上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不愿与权贵沾边。他是“正始之音”的代表人物,风格清新自然。 阮籍的创作涉及多种文体,但以诗歌最为著名。他的诗歌风格豪放激昂,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反映了他个人的独立自由精神。他的代表作品包括《咏怀》、《大人先生传》等。这些作品不仅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珍品,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阮籍的具体死亡时间有争议,但一般认为是在公元263年,享年53岁(或者54岁)。尽管他的生命历程比较短暂,但他的文学才华和思想精深仍然受到后人的推崇和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