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拼音译文赏析

  • yǒng
    huái
    怀
    shí
    èr
    shǒu
    ·
    shí
    jiǔ
  • [
    weì
    jìn
    ]
    ruǎn
  • lín
    zhōng
    yǒu
    niǎo
    yán
    shì
    fèng
    huáng
  • qīng
    cháo
    yǐn
    quán
    shān
    gāng
  • gāo
    míng
    chè
    jiǔ
    zhōu
    yán
    jǐng
    wàng
    huāng
  • shì
    féng
    shāng
    fēng
    cuī
    zàng
  • kūn
    西
    shí
    huí
    xiáng
  • dàn
    hèn
    chù
    feī
    weì
    chuàng
    shǐ
    使
    xīn
    shāng

原文: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相关标签:写人

译文及注释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林中有一只奇特的鸟,自称是凤凰。
它在清朝时期喝过醴泉,日夜栖息在山冈上。
它高声鸣叫,声音传遍了九州,伸长脖子望向八荒。
不料遇到商风起,它的羽翼自行摧毁藏匿。
它一去西方的昆仑山,不知何时才能再次飞翔回来。
但它悔恨自己所处的环境不适合它的身份,这让它的心感到痛苦。
注释:
林中有奇鸟:在森林中有一种奇特的鸟。

自言是凤凰:它自称是凤凰,传说中的神鸟。

清朝饮醴泉:清朝时期,有一种名为“饮醴泉”的泉水。

日夕栖山冈:它在山丘上栖息,日夜不停。

高鸣彻九州:它高声鸣叫,声音传遍了整个九州地区。

延颈望八荒:它伸长脖子,望向八方天地。

适逢商风起:正逢商风吹起。

羽翼自摧藏:它的羽翼自行收起,不再飞翔。

一去昆仑西:它飞往昆仑山的西方。

何时复回翔:不知何时才能再次飞翔。

但恨处非位:它感到不满足于现状。

怆悢使心伤:它的心情感到悲伤。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欣赏阮籍的《咏怀诗》需要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解读技巧,本文将对其中几处重要意象进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领略此诗的思想内涵。 首先是凤凰意象。诗中以凤凰来自比,表达了作者高洁、远大的志向。凤凰被视为神鸟,象征着尊贵、光荣、不朽等特质,它“饮醴泉”、“栖山冈”、“彻九州”、“望八荒”,体现了凤凰志向远大、高洁的品性。通过凤凰这一形象,诗人传递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孤独无奈,以及难以实现的壮志难酬。 其次是飞鸟意象。飞鸟在阮籍的诗中出现频率很高,成为了他情感和主题的双重意象。诗人用飞鸟来隐喻自己的处境和心理状态,飞鸟也成为了阮籍内心世界的诗性外化。从《咏怀诗》中各种飞鸟的意象可以看出,作者内心充满了无限的感情和想象力,同时也表达出了对自由、逍遥和不受拘束的向往。 此外,诗中还有“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这一描写凤凰情感的绝妙句子。这句话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通过凤凰的高鸣和延颈来表达作者内心的盼望和痛苦。这些描写从某种程度上揭示了阮籍本人情感丰富、意境深邃的艺术特点,更反映了以飞鸟和凤凰为主要意象的《咏怀诗》的文学价值。 总之,阮籍的《咏怀诗》通过凤凰、飞鸟等意象来表达诗人的孤独、苦闷和壮志难酬的情感,同时也体现了阮籍内心世界丰富的情感和充满诗意的想象力。这些表现手法和主题内涵让这首诗成为了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阮籍是中国东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在晋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密不可分。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去世,年仅八岁的太子曹芳即位,曹爽、司马懿掌文武大权,曹魏政权和司马氏集团之间开始了尖锐的斗争。在这个时期,广大士人处于极端黑暗恐怖的境地,很多士人被杀或受到残忍的迫害,这种忧惧心态时时刻刻伴随着他们的生活。 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阮籍以自己的文字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他的作品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人性的反思,而这些正是在这个黑暗的时期士人们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对社会风气的批判和对生命意义的探寻,抒发着他对那个时代的深深忧虑和对未来的期待。阮籍的诗歌、散文等作品从多个方面反映了晋代文学的特点和精神风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道璀璨的明珠。 总之,阮籍的创作背景与当时政治形势密不可分,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社会批判性。他在极端黑暗的时期仍能保持自己内心的独立和坚定,通过自己优美的文字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和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关怀,凸显晋代文化的鲜明特色。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篇文章讨论的是阮籍的《凤凰台上忆吹箫》一诗。作者引用了两位文人的解读,再自己对诗中的意象和语气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可能为嵇康的悼诗或者悼其下狱的看法。 首先,作者认为诗中的起调与阮籍其他咏怀诗不同,他不会自言凤凰。因此,起因应该不是自伤身世,苦无洁身之道那般简单。其次,作者指出嗣宗写诗语气既爱其才,又几分笑弄,更多无奈。况除却阮嵇当时没人能当凤凰之喻。最后,作者认为嵇康的下狱应该对嗣宗触动很大,因为阮籍曾为司马炎写了劝进表,希望嵇康能了解他的酒狂之意。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篇文章尝试从不同层面解读阮籍的《凤凰台上忆吹箫》一诗,探究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情感内涵。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方式,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词提供了一个样本。 赏析详情»


句解
这篇句解主要是对一首诗歌的每个句子进行的翻译和赏析。这首诗歌描述了一只凤凰鸟在林中生活的情景,体现了诗人的高洁品性、理想抱负以及无奈的感慨。 首先,诗歌的第一句“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直译为“树林有一只奇异的鸟,它自言是凤凰鸟”,但在赏析中指出了“奇”字点明此鸟所视甚高,正是阮籍风格。 其次,“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一句直译为“凤凰清爽的早晨饮用的是甘甜的泉水,黄昏时栖息在高高的山冈”,体现了凤凰鸟的不凡和诗人的高洁品性。 接着,“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一句直译为“凤凰鸟高声鸣叫响彻全国,伸长头颈眺望八方荒远的地方”,传达了凤凰鸟心怀天下的气概,是诗人理想的写照。 第四句“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直译为“恰好遇到秋风吹起,凤凰鸟的羽翼自然收藏起来了”,描述了凤凰鸟因所处环境的恶劣而不能飞翔,也传达了诗人不能施展才华的苦闷感。 第五句“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直译为“凤凰鸟一离开林中飞往昆仑山的西边,什么时候才能再飞翔回来啊”,传达了凤凰鸟和诗人的无奈。 最后一句“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直译为“但因所处之地不是自己的位置而感到懊恼,情伤心灵”,表达了深深的无奈和苦闷。 句解详情»


译文及注释
树林里有一只奇异的鸟,它自言是凤凰鸟。凤凰(fèng huáng)又称凰,是中国神话中的神鸟,象征着吉祥、幸福、荣耀。清晨(qīng chén)指早晨,饮用(yǐn yòng)是指喝。甘甜(gān tián)指味道甜美。泉水(quán shuǐ)指山泉、湖泊中流淌不息的水。黄昏(huáng hūn)是指太阳下山后、天色暗淡时分。栖息(qī xī)是指在树上或者其他物体上休息、停留。高高(gāo gāo)指高度很高。山冈(shān gāng)是指山脉上较高的丘陵。高声(gāo shēng)指声音很大。鸣叫(míng jiào)是指动物发出的有节奏、连续的声响。响彻九州(xiǎng chè jiǔ zhōu)是形容声音传遍全国。伸长(shēn cháng)指向外伸展。头颈(tóu jǐng)是指头和脖子的部分。眺望(tiào wàng)是指向远处眺望。八荒(bā huāng)是指天下、大地的四方八面。僻远(pì yuǎn)是指偏僻而遥远。秋风(qiū fēng)是指秋天吹的风。吹起(chuī qǐ)是指风开始吹动或者加强。羽翼(yǔ yì)是指鸟的翅膀。破坏(pò huài)是指被破坏、损坏。藏拙(cáng zhuó)是指因为自己的局限而藏匿自己的才华。离开(lí kāi)是指离开某个地方。林中(lín zhōng)是指树林中间。昆仑山(kūn lún shān)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座神山。西边(xī biān)是指西方的一侧。遗憾(yí hàn)是指感到遗憾、惋惜。不恰当(bù qià dàng)是指不适合、不合适的。位置(wèi zhì)是指所处的位置。内心(nèi xīn)是指心里、内在的情感。悲伤(bēi shāng)是指因为失去、遗憾而感到伤心。 译文及注释详情»


阮籍简介: 阮籍(210~263),是三国魏朝的诗人,字嗣宗。他出生在陈留尉氏(今属河南省尉氏县)的阮瑀家中,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他曾担任过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阮籍是竹林七贤之一,崇尚老庄之学,强调个人内心的自由和追求。他在政治上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不愿与权贵沾边。他是“正始之音”的代表人物,风格清新自然。 阮籍的创作涉及多种文体,但以诗歌最为著名。他的诗歌风格豪放激昂,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反映了他个人的独立自由精神。他的代表作品包括《咏怀》、《大人先生传》等。这些作品不仅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珍品,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阮籍的具体死亡时间有争议,但一般认为是在公元263年,享年53岁(或者54岁)。尽管他的生命历程比较短暂,但他的文学才华和思想精深仍然受到后人的推崇和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