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蹬道,遂陟椒极。有土坯磈礧,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而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杳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为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译文及注释:
虞山离吴城只有百里,我多次想去游玩,但未能如愿。秋天的辛丑年,我前往江阴,乘船行驶在山下,望见剑门入云中,但未能登上。春天的丙午年,我再次来到江阴,停船在山麓,进入吾谷,看到路边的标志写着“距剑门二十里”,但仍未能登上。正月八日,我和张子少弋、叶生中理一起前往游玩,住在陶氏。第二天早上,天要下雨,客人们不想去,但我已经准备好了装备,无法阻止我。我们从城北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到达了破山寺,这里是唐代常建咏诗的地方,现在叫做空心潭,取诗中的意境。然后我们沿着破龙涧往上走,山峦陡峭,赭石纵横,有神物的爪痕和角印,时隐时现。传说龙和神在这里打斗,龙败后破山而去。虽然这个说法近乎荒诞,但有一些迹象似乎是可信的。我们走了四五里,越过了峦岭,爬上了椒极。这里有一些土坯磈礧,疑似古代的墓葬,但没有碑碣或者纪念碑。我们往东看,可以看到海墩,但云雾很浓,看不清楚海洋。不久,雨下起来了,我们找到了一座古寺,休息片刻。雨停后,我们往南走,看到了更多的奇景:两侧的山峰高耸入云,像是一把巨大的剑,因此被称为剑门。我们继续往南走,遇到了一位山僧,他告诉我们南边是太公石室,南西方向是招真宫和读书台,西北方向是拂水岩,水下奔流如虹,风吹倒跃而上,高达数十丈。再往西是三杳石、石城和石门,山后有一座通向海洋的石洞,里面有时会出现海洋生物,但人们无法给它们命名。我想问他如何前往这些地方,但他的话语飘忽不定,风雨交加,我和客人们难以停留。稍有放晴,我们就从山下回来了,疲惫不堪。从那以后,连续几天都是阴天,我无法再去游玩。唉,虞山离我只有百里,我曾两次经过,但仍未能完全探索。这个地方如此幽深美丽,让我感到无限遗憾。但是,天下之境,涉足即得,得到之后就会很快消失。只有得到一半,才会让人有无穷的思考。哦,我不仅仅是在寻找山,我在寻找更多的东西。
注释:
虞山:在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
吴城:指吴县城,今苏州市吴中区。
屡欲游,未果:多次想去游玩,但未能实现。
辛丑秋:指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江阴:在今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
剑门:在今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境内,是四川省的著名景点。
丙午春:指清朝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吾谷:在今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境内。
榜人:指当时的官员。
壬子正月八日:指清朝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张子少弋、叶生中理:指作者的朋友。
陶氏:指当地的一个姓氏。
治筇屐:准备好了登山的鞋子。
城北沿缘:指从城北沿着山脉走。
破山寺:在今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境内。
唐常建咏诗处:指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
空心:指破山寺后禅院的潭名。
破龙涧:在今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境内。
赭石:一种红色的石头。
神物:指传说中的神灵。
龙与神斗:传说中的故事。
荒惑:指荒山野岭。
海墩:在今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境内。
古寺:指在山上的一座古寺。
龈腭摩天:形容山峰高耸入云。
剑州、大剑、小剑:指四川省宜宾市珙县的三座山峰。
太公石室:传说中太公钓鱼时的石室。
招真宫:传说中的道观。
读书台:在招真宫旁边的一座台。
拂水岩:在今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境内。
三杳石、石城、石门:在今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境内。
石洞通海:在今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境内。
飞浮浮:形容山僧的神秘莫测。
风之来冽冽:形容风很冷。
春阴连旬:指连绵不断的春雨。
怏怏:形容心情不畅。
涉而即得,得而辄尽:指旅游的快乐是短暂的。
欣欣,索索:形容旅游的快乐和失落。
得半而止:指旅游的收获总是有限的。
岂独寻山也哉:指旅游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寻找美景,更在于体验人生。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篇文章写虞山之景,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赏析。无论是近石远山还是苍烟渺霭的描摹,作者都展现了出色的状物写景功力,给人以绝美的视觉享受。
文章紧扣主题,通过对虞山的描写,抓住了不同景物的特征,融情于景,刻画逼真。其中最好的景点是拂水岩,大石高有几十尺,一层层堆积重叠着,像层积的灵芝,又像重重叠叠的大石盘修筑的平台,有暗青色、红色,斑斓驳杂,光彩夺目。有两块石头从中间分开,叫剑门,陡峭如裂开一般屹立着,奇形怪状几乎无法形容。而在山崖下方,则是拂水山庄的旧址,钱牧斋曾经住过的地方。文字精细的描写,让读者仿佛亲临现场,领略到虞山的壮美景致。
文章的结尾非常引人入胜,“令人欲反棹复至。”这句话自然而然的展现了作者对虞山景色的眷恋之情,文笔流畅、情感真挚,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总之,这篇文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阅读价值。作者运用丰富的描写手法,将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更是将文章推向了一个高度,让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清光绪二年秋八月十八日,沈德潜和黎莼斋游狼山,坐在萃景楼上,远望虞山,觉得景色很美。二十一日就雇了船过江。第二天早上,到了常熟。这时易州赵惠甫恰巧免官回来,住在常熟,便与我一同去游玩。虞山后面向东延伸进常熟城。出城斜向西,绵延有二十里地,四面都是广阔的田野,山横亘在中间。其中最好的景点是拂水岩,大石高有几十尺,一层层堆积重叠着,像层积的灵芝,又像重重叠叠的大石盘修筑的平台,有暗青色、红色,斑斓驳杂,光彩夺目。
注释:
1. 萃景楼:常熟市城区西北角历史文化名胜区内的建筑物。
2. 虞山:常熟市境内的名山。
3. 常熟:现为江苏省苏州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
4. 易州赵惠甫:易州为河北省的一个地区,赵惠甫为名臣赵炳麟之子。
5. 拂水岩:位于常熟市虞山西麓,是虞山风景优美的一处景点,又称“拂水石”。
6. 钱牧斋:即钱谦益,清朝文学家、书法家、收藏家等。
7. 维摩寺:位于常熟市中南部,是常熟市历史悠久的一座佛教寺庙。
译文及注释详情»
沈德潜简介: 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诗人。 沈德潜于1673年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自幼聪颖善学,博闻强记,精通经史子集。乾隆元年(1736年),他荐举博学鸿词科,并在乾隆四年(1739年)的科举考试中成功考中进士。后来,他历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等职务。 沈德潜的诗歌作品以歌功颂德为主,但也有一些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的篇章。他主张诗歌应该温柔敦厚、取材广泛、抒情自然。他的诗风清新婉约,语言简练明快,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他的代表作品有《蝶恋花·晴川历历汉阳树》、《红楼梦外传·贾阅读全书得知大势》等。 除了创作诗歌,沈德潜还致力于整理和编撰古代诗歌,特别是唐代诗歌的选本和整理,包括《唐诗别裁》等多部作品。他的文学成就在当时备受赞誉,被誉为“清代诗坛一绝”。 据史书记载,沈德潜于1769年去世,享年97岁。他的诗作和学术成就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视为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