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译文及注释: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老农家贫困地住在山里,只有三四亩山田可耕种。
庄稼长得稀疏,税负重,收成不多,所得的粮食被征收后都化为了土。
到了年末,他在空荡荡的房子旁边耕地,叫儿子上山采集橡子。
而西江的贾客却有着珍贵的珠宝,船上还养着肉食犬。
注释:
老农:年老的农民。
家贫:家境贫困。
山住:住在山里。
耕种:种植庄稼。
山田:山上的田地。
三四亩:约等于2000-2700平方米。
苗疏:庄稼长势不好,稀疏。
税多:交纳的税负较重。
不得食:无法得到足够的食物。
输入:交纳。
官仓:政府的粮仓。
化为土:被没收或者没收后腐烂。
岁暮:年底。
锄犁:用锄头和犁耕地。
傍空室:空荡荡的房子旁边。
呼儿:叫儿子。
登山:爬山。
收橡实:收集橡子。
西江:广东省的一条江。
贾客:商人。
珠百斛:一百斛珠子。
船中养犬:在船上养狗。
长食肉:长期吃肉。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篇文章是一篇针对佚名中唐时代的新乐府诗人张籍所写的诗歌《野老歌》的赏析。文章从作者、时代背景和诗歌主题入手,详细介绍了诗歌的情节和含义。
首先,作者简单介绍了张籍的背景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在政治黑暗、统治阶级剥削残酷的大环境下,新乐府诗人们将农民疾苦的题材写入了自己的作品中,成为一个重要的主题。《野老歌》就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品。
接着,文章详细分析了诗歌的情节和主要内容。诗歌以一位农村老翁为主角,描写了他在高额苛捐杂税的重压之下生活的艰辛。这位老翁住在山里,仅仅耕种贫瘠的山田三四亩。在当时政治黑暗、统治阶级剥削残酷的大环境下,他无法在平地上谋生,只能逃到深山里生活。尽管如此,官家的征税却不断增加,他家里连自己吃的口粮全没了。最后他只能靠拾橡实来填饱肚皮。这种情况下,老翁不如当时被称为“贱类”的富商养的一条狗。作者通过老翁和狗的对比,表现了农民的痛苦和当时社会的不合理。
最后,文章着重点评诗歌的写作技巧。文章指出,诗歌的开头两句交代了人物身份,采用了平叙的手法,详细地叙述了老农的生活环境和压力。文章也探讨了老农为何要住在山里这一问题,并且提醒我们反思当时政治黑暗、统治阶级剥削残酷的大环境。整篇文章介绍详实、层次分明,让读者深入了解诗歌的情节和主旨,同时也对当时社会的背景进行了深入探讨。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老翁家贫住在山中,靠耕种三四亩山田为生,田亩少,赋税多,没有吃的。粮食送进官府的仓库,最后腐烂变质,化为泥土,一年到头,家中只剩下锄头、犁耙靠在空房子里面,只好叫儿子上山去拾橡子充饥。从长江西面来的富商的船中,成百上千的珠宝用斛来计量,就连船上养的狗也长年吃肉。
注释:
老翁:指年纪较大的男性。
山田:山区中的耕地。
赋税:古代社会中,农民按照规定要交纳的一定数量的谷物或货币。
粮食:主要指稻米、小麦等谷物。
官府仓库:指政府管理的粮食储备仓库。
儿子:指老翁的子女,可能是唯一的儿子或者其他子女。
拾橡子:指采集山上的橡子作为食物。
长江:中国南方的主要河流。
富商:指有钱有势的商人。
斛:是一个古代的容量单位,用来计量粮食和其他货物的重量或容量。
珠宝:指珠子、宝石等贵重的装饰品。
船上养的狗:指富商的船上,连狗都能吃到肉,反衬了老翁家贫困落后的生活状态。
译文及注释详情»
张籍简介: 张籍(约767~约830)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字文昌,汉族,出生于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他的先世移居和州,因此被称为“张水部”、“张司业”,且郡望在苏州吴(今江苏苏州),但是根据《张籍籍贯考辨》,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指的是其郡望而非具体出生地点,据此考证确定张籍的籍贯是乌江。 张籍以其优美的乐府诗歌作品而著名,与王建并称“张王乐府”。他的诗歌风格清新明丽、音调婉转动听,被誉为唐代乐府诗的代表。 著名的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等,其中《塞下曲》被认为是张籍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饱满激昂的语言,表现了士兵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英勇形象,反映了作者对于愧无力参军而深感内疚的心情。 关于张籍的死亡时间和原因,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