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
谁谓绮罗翻有力,犹自嫌轻更著人。
译文及注释:
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
楼前有百种戏曲,竞相展示新意,唯有长竿技艺妙入人心。
谁谓绮罗翻有力,犹自嫌轻更著人。
有人认为华丽的服饰和表演有力量,但仍然觉得轻浮,更需要深入人心。
注释:
楼前:指戏楼前面。
百戏:指各种戏曲。
竞争:争相表演。
长竿:指长杆,用于表演杂技。
妙入神:指表演技艺高超,令人入迷。
绮罗:指华丽的衣服。
翻有力:指华丽的衣服虽然漂亮,但是不适合表演杂技。
嫌轻:指觉得衣服太轻,不够华丽。
著人:指让人看到。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公元724年,唐玄宗在勤政楼前举行欢庆活动,观赏百戏。当时教坊有一个叫王大娘的艺人,她表演了一种称之为“戴竿”的技艺。这种技艺需要王大娘头戴百尺长竿,竿上面还有做成仙境模样的木山,并让一名小男孩在山上表演歌舞节目。而这时,已经做了皇帝秘书正字的刘晏也在现场观看。据《明皇杂录》记载,他十分赞赏王大娘的表演,于是贵妃便让刘晏针对勤政楼下百戏争新和王大娘头戴百尺竹竿的精湛表演作一首赞美诗。
这首佚名诗作于公元724年(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在这个时期,唐代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文化艺术也达到了顶峰,像勤政楼百戏这样的娱乐活动非常普遍。在这种背景下,王大娘展示了惊人力量和超凡技艺,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此诗从侧面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安宁和谐、文化艺术的高度发展,以及对于才能和劳动的重视。同时,诗人表达了对于长竿妙技的惊叹和对王大娘超凡技艺的赞美,充分显示了人们对于才能和劳动的尊重和推崇。总之,这首佚名诗作《勤政楼百戏竞新,唯有长竿妙入神》是一位匿名诗人对唐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与反映,也是对勤政楼百戏和王大娘等文化艺术的赞美与钦佩。
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这首佚名诗作《勤政楼百戏竞新,唯有长竿妙入神》鉴赏了唐代的文化艺术和社会生活。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让人叹为观止的场景:王大娘顶着一根细长的长竿,将一个巨大的木山顶在了头上,同时还有一个小孩在山上翻滚出入,充满了惊险和刺激。作者用“唯”字凸显了长竿的出彩之处,仿佛是“万绿丛中一点红”,表达了对此景的惊叹和赞叹之情。
接下来,诗人再次以反问的方式表示了对王大娘惊人力量和超凡技艺的赞美。作者深刻描绘了王大娘的力量和技艺超出常人的程度,使人们对她的表演感到更加震撼和感叹。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文化艺术的热爱以及对于才能和劳动的重视。
除此之外,这首诗也从侧面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安宁和谐,以及文化艺术的高度发展。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盛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文化艺术也达到了顶峰。在这个时期,像勤政楼百戏这样的娱乐活动非常普遍,人们仿佛就在这些活动中体验到了生活的美好。
综上所述,这首佚名诗作《勤政楼百戏竞新,唯有长竿妙入神》虽然作者不详,但在对于文化艺术、才能和劳动的赞美中,展现了唐代社会的光辉和繁荣。同时,诗人表达了对于长竿妙技的惊叹和对王大娘超凡技艺的赞美,充分显示了人们对于才能和劳动的尊重和推崇。
鉴赏详情»
译文及注释:
勤政楼前百技竞赛,各自展现自己的高超与魅力,而王大娘的长竿更是鹤立鸡群,惊险美妙无比。谁能料到妇女反而更有力气,顶着长竿犹自嫌轻,还要在上面顶个木山,叫人在山上翻滚歌舞。
【注释】
勤政楼:古代典型的县衙大楼,多在城墙内建造,是地方行政机关的办公场所。
百技竞赛:古代举行的一种技艺比赛。比如诗文、音乐、武术、棋艺、杂技等多种技能都可参赛,由评委进行评定并颁发奖品。
鹤立鸡群:比喻某人超出众人,独具特色。
长竿:这里指一种体育器械,也称“钓竿”。它通常由竹子制成,长度约3-4米,主要用于垂钓。
顶:这里指竿头向上举起,起到抵御重物的作用。
木山:一种表演器械,形状类似于人家所说的“七巧板”,通常由大小不同的木块组成。表演者可以在木山上做出各种难度不同的动作,给人以视觉和艺术享受。
翻滚歌舞:一种传统民间活动,表演者在木山上翻越、旋转、跳跃等,同时配合音乐和唱腔表演出舞蹈节目,有助于锻炼身体和培养艺术修养。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刘晏简介: 刘晏,是唐代著名的经济改革家和理财家,出生于曹州南华(今东明县),字士安。他幼年才华横溢,号称神童,名噪京师,还被明朝列入《三字经》。后来,历任吏部尚书同平章事、领度支、铸钱、盐铁等使。刘晏实施了一系列的财政改革措施,包括规定官员官居三年后必须换任、压减冗官以节省开支、削减皇亲国戚和宗室贵族的赏赐支出、增加税收、改革货币制度等等,这些改革为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由于谗臣当道,刘晏遭到了毁谤和诽谤,最终被迫敕令自尽,死因及死亡时间不详。虽然他在唐朝时期被诬陷成“阉党”而遭受不公待遇,但后来历朝历代都更加认识到了他的重要性,纷纷推崇他的治国理财思想和贡献,称他为“经济学之父”,并在许多经济改革中借鉴他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