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公元724年,唐玄宗在勤政楼前举行欢庆活动,观赏百戏。当时教坊有一个叫王大娘的艺人,她表演了一种称之为“戴竿”的技艺。这种技艺需要王大娘头戴百尺长竿,竿上面还有做成仙境模样的木山,并让一名小男孩在山上表演歌舞节目。而这时,已经做了皇帝秘书正字的刘晏也在现场观看。据《明皇杂录》记载,他十分赞赏王大娘的表演,于是贵妃便让刘晏针对勤政楼下百戏争新和王大娘头戴百尺竹竿的精湛表演作一首赞美诗。
这首佚名诗作于公元724年(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在这个时期,唐代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文化艺术也达到了顶峰,像勤政楼百戏这样的娱乐活动非常普遍。在这种背景下,王大娘展示了惊人力量和超凡技艺,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此诗从侧面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安宁和谐、文化艺术的高度发展,以及对于才能和劳动的重视。同时,诗人表达了对于长竿妙技的惊叹和对王大娘超凡技艺的赞美,充分显示了人们对于才能和劳动的尊重和推崇。总之,这首佚名诗作《勤政楼百戏竞新,唯有长竿妙入神》是一位匿名诗人对唐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与反映,也是对勤政楼百戏和王大娘等文化艺术的赞美与钦佩。
诗文: 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
谁谓绮罗翻有力,犹自嫌轻更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