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译文及注释:
火树银花合,指的是烟花绽放的美景,火树和银花交相辉映,形成绚烂的景象。星桥铁锁开,指的是银河铁锁般的美景,星桥指银河,铁锁指银河两岸的星星,开指银河中的星星闪烁。
暗尘随马去,暗尘指的是尘土,随马去表示人们在马上行进,尘土随着马蹄飞扬。明月逐人来,明月指的是皎洁的月亮,逐人来表示月亮伴随着人们的行动。
游妓皆秾李,游妓指的是古代的女子职业,秾李是一种美丽的植物,表示游妓们都很美丽。行歌尽落梅,行歌指的是歌唱,落梅指的是梅花飘落,表示歌声和梅花交相呼应,形成美妙的景象。
金吾不禁夜,金吾指的是守卫宫门的官兵,不禁夜表示夜间也要严密守卫。玉漏莫相催,玉漏指的是古代计时器,莫相催表示时间不要催促,要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
注释:
火树银花合:形容烟火绚烂,如火树银花般绽放。
星桥铁锁开:形容天上星辰璀璨,如铁锁般闪耀。
暗尘随马去:形容行人离去时,身后扬起的尘土。
明月逐人来:形容月亮似乎跟随着行人,一直照耀着他。
游妓皆秾李:秾李是一种美丽的植物,形容游妓们容貌美丽。
行歌尽落梅:梅花是冬季的花卉,形容行歌者的孤独和寂寞。
金吾不禁夜:金吾是守卫宫殿的官员,形容夜晚宫殿的安全有保障。
玉漏莫相催:玉漏是古代计时器,形容时间过得慢,不必催促。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述了唐代长安城内元夜的热闹景象,是一首典型的节日景物描写。元夜是春节庆典的尾声,也是正月十五上元之夜,比起除夕的守夜、元日的祝贺以及人日的镂金作胜,被认为是最为热闹的节日之一,因此大家都会在这一天放下一切烦恼,欢聚一堂,共同庆祝。
据《大唐新语》和《唐两京新记》记载,唐代时期每年的元宵晚上,长安城里都举办盛大的花灯游园会,在前后三天的夜晚里都不戒严,每年到场观灯游人如织,场面十分壮观。唐玄宗更是于先天二年正月十五重开宵禁,命点千盏花灯,张灯三夜,成为一时之盛。
据考证,此诗大约作于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但也有学者认为它可能是写于长安元年(701)。可以看出,这段时间正是唐代武则天统治时期的结束,唐朝政局的变动使得社会上出现了许多的不稳定因素,但元夜这一节日却能够让人们逃离烦恼,享受春节尾声的欢乐氛围。
总之,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元夜之夜盛况的赞叹和渴望,反映了唐代人们热爱生活、崇尚自由、憧憬美好生活的心态。它是中国文化中元宵节的重要论述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长安城内元宵之夜景色的诗歌。作者从城内花灯的点亮开始,用“明灯错落,在大路两旁、园林深处映射出灿烂的辉光,简直象明艳的花朵一样”来形容城内点亮的花灯,使读者能够想象到城内在这个晚上有多么的热闹和绚丽。
接下来,作者用“火树银花”来形容这个夜晚更加华丽的景色,此句中的“合”字恰好概括了整个城市被灯火所照亮的场景。同时,这里也出现了一个修辞手法,即使用“火树”“银花”等事物的名词作为形容词,来进一步表现景色的美丽。
随后,作者又运用了“星桥铁锁开”来形容城门的打开,让游客们能够任意通行,同时也表达了元宵节游人如织的盛况。作品的最后一句“城郊远近皆知名”则表明了这个元宵节在长安城内是何等的重要,使得这个节日不仅在城内,还在城外广为流传。
总体来说,这首诗用生动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描绘出了长安城内元宵之夜的热闹景象,既有对花灯、桥梁等景物的描写,又表现出人们在这个节日里融洽友爱的心态,散发着浓郁的人情味。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明灯错落,园林深处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娇艳的花朵一般;
(明灯:指点灯或者照明用的物品;错落:交错、分散;园林:指皇家园林或者园林景观;璀璨:闪耀、辉煌;光芒:光辉、亮光)
由于四处都可通行,所以城门的铁锁也打开了。
(四处:各个方向;通行:通向、可通过;城门:城市的大门;铁锁:用铁制作的锁)
人潮汹涌,马蹄下尘土飞扬;月光洒遍每个角落,人们在何处都能看到明月当头。
(潮汹涌:人们像潮水一样涌动;马蹄:马蹄铁;尘土飞扬:飞起的灰尘;洒遍:散布在;角落:房屋、建筑物等拐弯处;当头:头顶上)
月光灯影下的歌妓们花枝招展、浓妆艳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
(灯影:光亮照射在物体上形成的阴影;歌妓:唱歌跳舞的女子;花枝招展:指女子闲庭漫步时手捧鲜花,以大动作、微笑等方式招引路人目光;浓妆艳抹:浓重的化妆品和精致的服装;梅花落:古曲名)
京城取消了夜禁,计时的玉漏你也不要着忙,莫让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过去。
(取消:废除、撤销;夜禁:限制晚间行动的规定;计时:指按时表记时;玉漏:古代计时器;莫让:不要让、千万不要;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译文及注释详情»
苏味道简介: 苏味道(648—705)是唐代政治家和文学家,赵州栾城(今河北石家庄市栾城县)人。他年少时便有才华,20岁时就考中了进士,并逐渐晋升为咸阳尉。在武则天时期,他曾担任宰相数年,并且依附权势,处理问题常常随波逐流,被时人称为“苏模棱”。后来因为阿附张易之,被贬为郿州刺史,直至死去。 苏味道与杜审言、崔融、李峤并称为文章四友,与李峤一同被称为“苏李”。他的律诗对唐代律诗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其中不少诗作被选入应制之作,并以浮艳雍容、富丽堂皇著称。他的诗作《正月十五夜》(又名《上元》),是一首咏叙长安元宵夜花灯盛况的传世之作,备受文学爱好者的推崇。 苏味道去世后被葬于今日的河北栾城苏邱村。他有一名子孙留在四川眉山,后来的“三苏”家族就是以苏味道为始祖的。然而,他的原有集已经失传,现在能够看到的诗作只有《全唐诗》中收录的16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