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
《诗经》中的《伐檀》是一首极其著名的篇目,但对于它的主旨和作者身份的看法却有很大的分歧。古人和今人都对它有不同的解释。最早的《诗序》认为这首诗是“刺贪”的,是针对那些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的人的,而朱熹则认为这首诗专美君子之不素餐,美化了君子隐居的志向。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这首诗是反封建的。
这首诗刻画了劳动者的辛勤工作和生产成果被占有者剥夺的痛苦和愤怒。作者通过描写伐檀树、收割禾稼等场景,表现了农民们在生产过程中所付出的劳动和汗水。然而,这些辛苦劳动的成果却被少数人占有。这时,作者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这种不公正的抱怨和斥责。这种表达方式虽然简单,但却很有震撼力,深入人心。
因此,可以说,《伐檀》是一首反剥削的诗歌。它通过反映劳动者的痛苦和愤怒,表现了对不公正现象的抗议和斥责。这种抗议和斥责,不仅表现了作者的观点,也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