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道州司马元结赋催缴赋税使君诗》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同情人民疾苦的代表作。它和《舂陵行》一样,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的苦难以及统治者的贪婪和暴虐。在揭露统治者对苦难人民的横征暴敛上,此诗表达出更为深沉、愤激的情感。全诗共分四段,每一段都有明确的主旨和思想。
第一段从“昔年”句到“日晏”句,描绘了诗人过去的隐居生活和当时的太平盛世。诗人通过描写清泉、山涧、田租和安稳的生活,来突出太平世道的安定与幸福。关键是“井税有常期”这句话,其中“井税”指唐代按户口征取定额赋税的租庸调法,而“常期”则强调了赋税的限度。通过这句话,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人民应当遵循合理的赋税制度,不应被横征暴敛的呼吁。
第二段从“忽然”句到“此州”句,转入诉说当下的社会现实。诗人用“忽然间”来突出突变所带来的破坏和惊恐。随后写道“今日”,又从“贼人攻城”开始描述了癸卯年间贼人对道州和邵州的攻击和占领。虽然诗中把起义的少数民族称之为“贼”,表现出作者的偏见,但通过把“诸使”和“贼”对比起来写,诗人成功地揭示了官吏的残暴和贪婪,进而彰显了自己作为一个“官吏”所体现的难能可贵的品质。
第三段从“蒙与”句到“生路”句,是全诗的高潮部分。诗人用动情的语言谴责了当时的催税官吏,他们利益大于一切,甚至断绝了人民的生路。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赋税制度的限度,更摧毁了社会的公正和人民的幸福。在这里,诗人把自己的身份和人民结合起来,他选择了离开官场,回到自己的故乡隐居,与人民一同过上简朴的生活。这种态度,表达了作者改善社会现实、减轻人民疾苦的强烈愿望。
第四段从“何时”句到“斜阳”句,是诗人的自问自答。在揭露了当时的社会黑暗和表达了自己的强烈愿望之后,诗人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和前途。他对自己是否应该离开官场、回归生活进行了思考,并表现出对未来的渴望。整个诗篇以静婉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幸福的追求,具有深刻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诗文: 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破邵,不犯此州边鄙而退。岂力能制敌与?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
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
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
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
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
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
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
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
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
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
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
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