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贼退示官吏》拼音译文赏析

  • zeí
    tuì
    退
    shì
    guān
  • [
    táng
    ]
    yuán
    jié
  • guǐ
    mǎo
    suì
    西
    yuán
    zeí
    dào
    zhōu
    fén
    shāo
    shā
    lüè
    jìn
    ér
    míng
    nián
    zeí
    yòu
    gōng
    yǒng
    shào
    fàn
    zhōu
    biān
    ér
    tuì
    退
    néng
    zhì
    gài
    méng
    shāng
    lián
    ér
    zhū
    shǐ
    使
    weí
    rěn
    zhēng
    liǎn
    zuò
    shī
    piān
    shì
    guān
  • suì
    féng
    tài
    píng
    shān
    lín
    èr
    shí
    nián
  • quán
    yuán
    zài
    tíng
    dòng
    dāng
    mén
    qián
  • jǐng
    shuì
    yǒu
    cháng
    yàn
    yóu
    mián
  • rán
    zāo
    shì
    biàn
    shǔ
    suì
    qīn
    róng
    zhān
  • jīn
    lái
    diǎn
    jùn
    shān
    yòu
    fēn
    rán
  • chéng
    xiǎo
    zeí
    rén
    pín
    shāng
    lián
  • shì
    xiàn
    lín
    jìng
    zhōu
    jiàn
    quán
  • shǐ
    使
    chén
    jiāng
    wáng
    mìng
    zeí
    yān
  • jīn
    zhēng
    liǎn
    zhě
    zhī
    huǒ
    jiān
  • shuí
    néng
    jué
    rén
    mìng
    zuò
    shí
    shì
    xián
  • weǐ
    jié
    yǐn
    gān
    竿
    chuán
  • jiāng
    jiā
    jiù
    mài
    guī
    lǎo
    jiāng
    biān

原文: 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破邵,不犯此州边鄙而退。岂力能制敌与?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
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
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
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
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
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
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
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
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
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
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
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


相关标签:唐诗三百首

译文及注释
在癸卯年,西原的贼寇入侵道州,焚烧杀掠,几乎将此地毁尽而去。次年,贼又攻打永州,摧毁了邵阳,但没有犯到此州的边境就退去了。难道我们有能力制敌吗?只是因为他们怜悯我们的伤痛而放过了我们。那么,为什么使臣们要忍受苦难的征敛呢?因此,我写了这首诗来告诉官吏们。

过去的岁月是太平盛世,山林静谧了二十年。泉水从庭院中涌出,洞穴在门前延伸。征税有固定的时间,日落后还能安然入眠。但突然间,世事变幻,数年间战争不断。如今我来到这个郡治,山夷又纷纷而至。城池虽小,但贼寇并没有屠杀,人民却因贫穷而备受伤害。因此,我们的邻境被攻陷,只有这个州还幸免于难。使臣们奉王命而来,难道他们不如贼寇吗?现在这些征敛者,像火一样逼迫着人们,谁能够断绝他们的命运,成为时代的贤者呢?我想放弃官职,自杀以示决绝,或者回家种鱼种麦,老去在江湖边。
注释:
癸卯岁:指公元1073年。
西原贼:指西夏国的军队。
道州:今湖南省道县。
焚烧杀掠:指西夏军队在道州进行的破坏行为。
明年:指公元1074年。
永破邵:指永州破邵县,今湖南省邵阳市。
此州边鄙:指道州。
岂力能制敌与:指官员无法抵御西夏军队的攻击。
蒙其伤怜而已:指西夏军队对道州的放过是因为对当地居民的同情。
诸使:指官员。
忍苦征敛:指官员对百姓进行的苛捐杂税。
昔岁逢太平:指过去的岁月平静安宁。
山林二十年:指作者在山林中隐居了20年。
泉源在庭户:指作者家中有泉水。
洞壑当门前:指作者家门前有山洞。
井税有常期:指按时缴纳井税。
日晏犹得眠:指日落后还能安然入睡。
遭世变:指时局动荡不安。
数岁亲戎旃:指作者在战乱中度过了几年。
典斯郡:指被任命为该郡的官员。
山夷:指山区的少数民族。
城小贼不屠:指城池较小,西夏军队没有攻占。
人贫伤可怜:指当地居民因战乱而生活困难。
陷邻境:指邻近地区被攻占。
使臣将王命:指官员代表朝廷出使西夏国。
迫之如火煎:指官员对百姓进行的苛捐杂税非常残酷。
谁能绝人命:指官员对百姓的残酷行为可能导致人命丧失。
委符节:指放弃官职。
引竿自刺船:指自杀。
将家就鱼麦:指放弃官职回归农村。
归老江湖边:指回到江湖隐居。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癸卯年,西原贼人攻入道州城,焚烧杀戮掠夺,几乎扫光全城才走。第二年,贼人又攻打永州并占领邵州,却不侵犯道州边境而去。难道道州官兵能有力制敌吗?不过是蒙受贼人的哀怜而已。催缴赋税的官吏为什么还如此忍心苦苦搜括呢?因此作诗一篇给官吏们看看。 癸卯年:公元1233年 贼人:旧时指对抗统治者的起义军或盗匪。 焚烧:烧毁。 杀戮:杀人。 扫光:彻底摧毁,一无留存。 永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今属湖南省,治所为永州市。 邵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今属湖南省,治所为邵阳市。 我早年遇到了太平世道,在山林中隐居了二十年。清泉水流经过我家门口,山涧洞谷对着我家门前。田租赋税有个固定期限,日上三竿依然安稳酣眠。忽然间遭遇到世道突变,数年来亲自从军上前线。如今我来治理这个郡县,又遇到蛮夷来骚扰侵犯。县城太小蛮夷无意洗劫,百姓贫穷他们也觉可怜。因此他们攻陷邻县境界,唯有这个道州独自保全。 租税:指田租、苛捐杂税等。 三竿:古代的计时方法,一竿为两小时,三竿即六小时。 蛮夷:古代指边远地区的民族或部落,常被描述为野蛮人或未开化的民族。 洗劫:抢夺掠夺。 境界:领土范围。 奉皇命来收租税的使臣,难道还比不上盗贼慈善?现在那横征暴敛的官吏,催赋逼税恰如火烧油煎。谁忍心断绝人民的生路,换取时世所称赞的忠贤?我想辞去官职丢弃符节,拿起竹篙自己动手撑船。带领全家回到鱼米之乡,告老归隐住在那江湖边。 租税:指田租、苛捐杂税等。 皇命:皇帝的命令。 使臣:代表皇帝行使权力的官员。 横征暴敛:强制征收和过度敛财。 催赋逼税:强迫催缴赋税。 符节:官职印章。 竹篙:船桨。 江湖:泛指社会上的各种人物和事物。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道州司马元结赋催缴赋税使君诗》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同情人民疾苦的代表作。它和《舂陵行》一样,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的苦难以及统治者的贪婪和暴虐。在揭露统治者对苦难人民的横征暴敛上,此诗表达出更为深沉、愤激的情感。全诗共分四段,每一段都有明确的主旨和思想。 第一段从“昔年”句到“日晏”句,描绘了诗人过去的隐居生活和当时的太平盛世。诗人通过描写清泉、山涧、田租和安稳的生活,来突出太平世道的安定与幸福。关键是“井税有常期”这句话,其中“井税”指唐代按户口征取定额赋税的租庸调法,而“常期”则强调了赋税的限度。通过这句话,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人民应当遵循合理的赋税制度,不应被横征暴敛的呼吁。 第二段从“忽然”句到“此州”句,转入诉说当下的社会现实。诗人用“忽然间”来突出突变所带来的破坏和惊恐。随后写道“今日”,又从“贼人攻城”开始描述了癸卯年间贼人对道州和邵州的攻击和占领。虽然诗中把起义的少数民族称之为“贼”,表现出作者的偏见,但通过把“诸使”和“贼”对比起来写,诗人成功地揭示了官吏的残暴和贪婪,进而彰显了自己作为一个“官吏”所体现的难能可贵的品质。 第三段从“蒙与”句到“生路”句,是全诗的高潮部分。诗人用动情的语言谴责了当时的催税官吏,他们利益大于一切,甚至断绝了人民的生路。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赋税制度的限度,更摧毁了社会的公正和人民的幸福。在这里,诗人把自己的身份和人民结合起来,他选择了离开官场,回到自己的故乡隐居,与人民一同过上简朴的生活。这种态度,表达了作者改善社会现实、减轻人民疾苦的强烈愿望。 第四段从“何时”句到“斜阳”句,是诗人的自问自答。在揭露了当时的社会黑暗和表达了自己的强烈愿望之后,诗人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和前途。他对自己是否应该离开官场、回归生活进行了思考,并表现出对未来的渴望。整个诗篇以静婉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幸福的追求,具有深刻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名为《道州司马元结赋催缴赋税使君诗》的唐诗,是由某位佚名作者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创作。当时,唐朝治下的广西境内,因为“西原蛮”的武装暴乱而陷入了混乱。这群强盗攻占道州,持续了达一个月的时间,期间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元结被任命为道州刺史后,他亲自带兵镇压了暴动,平息了局势。但随后,这些强盗又攻占了邻近的永州和邵州,而没有再次攻打道州。诗人认为,这不是因为政府的力量强大,而是因为敌人对道州人民的伤怜。相反,租庸使等官员对苦难百姓的残酷征敛至今不改,道州百姓连朝餐都只能靠草根和木皮维持生计。身为稳定社会秩序的官员,对此现实感到愤愤不平,因此写下了这首反映社会现实、亲民思想浓厚的代表作。这首诗的小序说明了它的创作背景及思想内涵,表达了诗人对官吏应遵循合理赋税制度以及不应残酷征敛百姓的呼吁。该诗通过细腻、动情和深刻的语言,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的苦难,以及统治者的贪婪和暴虐,具有深刻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创作背景详情»


元结简介: 元结(719~772年),中国唐代文学家,字次山,号漫叟、聱叟,河南鲁山人。天宝六载(747)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天宝十二载进士及第。安禄山反,曾率族人避难猗玗洞(今湖北大冶境内),因号猗玗子。乾元二年(759),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代宗时,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大历七年(772)入朝,同年被封为容州都督,卒于长安,谥号“贞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