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年,记录了当时安史之乱的状况。诗人通过真实的目睹和耳闻,以写景写情的手法,描述了战乱中王孙流离失所的命运。他对王孙遭受种种苦楚的同情之情由衷而发,同时也含蓄地规劝统治者不能只贪图享乐,而应居安思危,否则致使子孙也无法遮顾,可悲可叹。
整首诗语言朴素自然,用词质朴古朴,读来既有历史厚重感,又充满了文学魅力。杜甫的诗歌之所以被称为“诗史”,正是因为他能够将自身所处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的思想情感融合于诗中,成为了历史的见证和记录。
诗歌叙事明净利索,语气真实亲切,写同情处见其神,写对话处见其情,写议论处见其真,写希望处见其切。从写作技巧上来说,这首诗也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他用平易近人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将时代的沧桑变迁和人们的命运变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总之,这首诗在战乱时期的历史背景下,以真实的目睹和耳闻为基础,展现了诗人对战乱时期人民的同情和关怀,体现了杜甫“诗史”的艺术特点,同时也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