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至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唐代,作者不详的情况下创作的,诗人住在成都的草堂里。这时, 杜甫历尽颠沛流离之后, 终于结束了长期漂泊的生涯,定居在了成都西郊浣花溪头。在这里,他享受着秀丽的风景,观察自然,思考人性和世间万象。 此时客人来访,诗人非常欣喜,为了招待客人,他打开柴门,扫除花径,表现出朴素而热情好客的品质。诗中描述了清丽疏淡、山水鸥鸟,以及隔篱呼唤、宾主相对的生活场景,描绘了诗人与世俗相隔的心境和宾主之间无忧无虑的情谊。整首诗体现了一种闲适恬淡的生活情怀。 据黄氏集千家注杜工部诗史补遗记载,这首诗是在761年春天,即上元二年,杜甫五十岁时,在成都草堂所作。这首记事诗表现了诗人纯朴的性格和好客的心情,其中的“客”指崔明府。虽然具体情况不详,但杜甫母亲的姓是崔,也有人认为这位客人可能是他的母姓亲戚。相“过”,即相访、探望。整首诗写得亲切自然,如同家常话语一般,流露出诗人质朴淳朴的人格魅力。


诗文: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馀通:余)


相关标签:唐诗三百首写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