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至》拼音译文赏析

  • zhì
  • [
    táng
    ]
  • shè
    nán
    shè
    beǐ
    jiē
    chūn
    shuǐ
    dàn
    jiàn
    qún
    ōu
    lái
  • huā
    jìng
    céng
    yuán
    sǎo
    péng
    mén
    jīn
    shǐ
    weí
    jūn
    kaī
  • pán
    sūn
    shì
    yuǎn
    jiān
    weì
    zūn
    jiǔ
    jiā
    pín
    zhī
    jiù
    peī
  • kěn
    lín
    wēng
    xiāng
    duì
    yǐn
    jìn
    beī
    (
    tōng
    )

原文: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馀通:余)


相关标签:唐诗三百首写景

译文及注释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舍南和舍北都是春水,只看到群鸥每天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花径从未因客人扫,蓬门今天才为你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饭菜市场远不好吃,酒家贫穷只有陈酿。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愿与邻居相对饮,隔着篱笆把酒倒光。
注释:
舍南舍北皆春水:指南北两侧的水都是春天的水,即指春天的景色。

群鸥:指一群鸥鸟。

花径:指种满花的小路。

蓬门:指简陋的门。

盘飧市远无兼味:指在市区吃的饭菜没有什么特别的味道。

樽酒:指装酒的大瓶子。

家贫只旧醅:指家里只有陈年的酒。

肯与邻翁相对饮:指愿意和邻居一起喝酒。

隔篱呼取尽馀杯:指隔着篱笆叫邻居过来喝剩余的酒。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草堂的南北涨满了春水,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老夫不曾为客扫过花径,今天才为您扫(除)。这柴门不曾为客开过,今天为您打开。离市太远盘中没好菜肴,家底太薄只有陈酒招待。若肯邀请隔壁的老翁一同对饮,隔着篱笆唤来喝尽余杯! 【注释】: 1.草堂:名词,指杜甫的居所,观察自然、反思人性和世事变迁的地方。 2.鸥群:名词,指鸥鸟的聚集群。 3.花径:名词,指种植在小路旁边的花卉。 4.柴门:名词,指用柴草绑成的门。 5.陈酒:名词,指存放数年以上的老酒,味道醇厚。 6.隔壁的老翁:指杜甫的邻居,与杜甫素昧平生,但因相邻而常常相互问候。 7.隔着篱笆:动词短语,指通过篱笆远距离相互呼唤。 8.余杯:指剩余的酒,也可以理解为泛指未喝完的酒。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唐代,作者不详的情况下创作的,诗人住在成都的草堂里。这时, 杜甫历尽颠沛流离之后, 终于结束了长期漂泊的生涯,定居在了成都西郊浣花溪头。在这里,他享受着秀丽的风景,观察自然,思考人性和世间万象。 此时客人来访,诗人非常欣喜,为了招待客人,他打开柴门,扫除花径,表现出朴素而热情好客的品质。诗中描述了清丽疏淡、山水鸥鸟,以及隔篱呼唤、宾主相对的生活场景,描绘了诗人与世俗相隔的心境和宾主之间无忧无虑的情谊。整首诗体现了一种闲适恬淡的生活情怀。 据黄氏集千家注杜工部诗史补遗记载,这首诗是在761年春天,即上元二年,杜甫五十岁时,在成都草堂所作。这首记事诗表现了诗人纯朴的性格和好客的心情,其中的“客”指崔明府。虽然具体情况不详,但杜甫母亲的姓是崔,也有人认为这位客人可能是他的母姓亲戚。相“过”,即相访、探望。整首诗写得亲切自然,如同家常话语一般,流露出诗人质朴淳朴的人格魅力。 创作背景详情»


评价
本文所评价的是一首佚名的七律《客至》。从结构上看,这首诗作者设计了一个自然而然的衔接过程,把迎客、待客的全过程写了出来,这种表现手法是十分巧妙的。同时,作者创造性地将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相结合,既从外到内,又由大到小,极致地展现了主人公欢庆宾客到来的心情。 此外,作者在运用元白体的风格上也有不俗的表现。除了“盘飧”、“兼味”、“樽酒”三个明显的艰涩字眼外,其余的语句都很流畅自然。尤其是在使用虚字和俗语上,作者非常得体,准确地捕捉到了元白体的特点,给人以亲切感。 诗中的笔墨构思也非常优秀。前两句写日常生活的孤独,烘托出接待客人的欢乐情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突出了整首诗的主题。而后两句则通过描绘村家真率之情,表达了作者的淳朴情怀和宾主之间无忧无虑的情谊,完美地营造出一种欢快淡雅的情调。 总之,《客至》这首七律,从结构、风格、意境等多个角度都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价值,是一首不可多得的杰作。 评价详情»


鉴赏
杜甫帮我鉴赏佚名所作的《喜崔使君来》,这首诗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纪事诗。从结构上看,全诗分上下两联,每联两句,韵律规整,清新自然,别有一番风味。 首联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展现了成都草堂的美好风光。在“皆”字的暗示下,激发出江波浩渺、茫茫一片的情景,给人以深远博大之感。而群鸥的描写,则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同时,“但见”二字富有含义,表达出对于其他来访者的期盼和寂寞之情。这样的描写方式,自然流畅,情感深刻,非常自然地铺垫出了贯穿全诗的喜客心情。 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通过与客人的对话,作者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上句描述花草盎然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则表现主人家门一向紧闭,只为了迎接这位崔明府而打开。这两句情景交融,映衬出主人在孤独之中期盼佳客到来,客人到来后的欣喜激动,很好地表现了寂寥与欢乐的对比。前句不仅描绘了客人的到来是极为难得的,还凸显主人难以轻易延请客人的态度;“君”字则更加突出了主客之间深厚的交情,让后面的酣畅欢快也呼之欲出。 总之,《喜崔使君来》充分表现了诗人的寂寞心情和对佳客到来的喜悦之情,同时也充分展现了成都草堂的美好环境。诗中运用对比、衬托等手法,抒发了作者深刻的情感,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完美境界。这样的诗作,值得我们一直去欣赏和品味。 鉴赏详情»


杜甫简介
唐朝 诗人杜甫的照片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会写实著称。杜甫家族出于京兆杜氏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多自称为杜陵人。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曾隐居成都草堂,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又称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与李白并称“李杜”,为了与晚唐的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又称作“大李杜”,明清以后也常被尊称为“老杜”。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杜甫的作品最终对中国古典文学和日本近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以风格浑朴沉郁著称。相对李白疏朗洒脱的“诗仙”,杜甫被后人奉为“诗圣”。他的诗也因其社会时代意义被誉为“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