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的赏析一

赏析一
《观刈麦》这首诗是唐代著名文学家白居易在担任陕西周至县县尉期间创作的。这首诗主要写了当地人民在夏收时节劳动艰苦、生活贫困的情境,表现出诗人对于这种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反思。 整首诗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交代了时间和环境气氛,强调田家少闲,五月人倍忙,暗示着劳动人民的辛苦。第二部分通过具体的一个乡下家庭,展现了他们收割小麦的情形,交代了男人、女人、孩子们在繁忙的收割季节里所需付出的艰辛和辛劳。第三部分则向读者阐明了造成这种贫困的根源,在这里诗人指出租税繁重、民生水平低下成为了社会问题的焦点。第四部分是诗人内心深处的感受,他感到自己虽然享受了高禄高职,却没有像农民那样艰苦劳作,今天却能有丰衣足食,无比愧疚。 这首诗语言简洁、富有画面感。通过对农民的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表现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和关注,也表达出他对于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和人文关怀。此外,诗歌中对于繁重租税的指责,以及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内疚,更是体现了白居易所代表的一种执政者的道德责任和理念,同时也为后世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总之,白居易的《观刈麦》所反映的是当时农村生活的真实状况,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窘境和文化背景。这首诗为我们了解唐代社会的历史风貌提供了重要参考,更在历史上开创了以社会问题为主题的文艺创作先河。


诗文: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相关标签:初中古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