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作者佚名,创作于公元762~764年间的唐朝。当时,北方战火未止,南方动乱再起,江苏、浙江一带大多数男子都被征发,或是事役,长期在外,身陷水深火热之中,生死不确定,无法和亲人相聚。同时,田野荒芜,秋收季节已至,但是却没有可收获的农作物。全社会普遍贫困,连李嘉佑这样的一州之长也深陷于生活困顿之中。
由于自身经历的感受和周围环境的影响,李嘉佑创作了这首描写世道困顿、人民苦难的诗歌。他将个人的感受与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融为一体,用悲愤的笔调揭示了那个时代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和人民处境的艰难。
从诗歌内容来看,由于战乱、动荡等诸多原因,这个时代人们生活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生活资源匮乏,田野荒芜,人民每天都在艰难地维持生活。同时,社会的道德风气也十分恶劣,人心不古,这些都成为李嘉佑写作的素材和背景。
然而,即使在这样困难的年代,李嘉佑并没有沮丧或者绝望,而是用自己的文学才华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他以此启示人们,即便身处逆境,也应该要坚持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用自己的力量去创造更好的未来。
诗文: 移家避寇逐行舟,厌见南徐江水流。
吴越征徭非旧日,秣陵凋弊不宜秋。
千家闭户无砧杵,七夕何人望斗牛。
只有同时骢马客,偏宜尺牍问穷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