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白马王彪·并序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在三国时期,曹植是曹丕的次子。他的一生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以曹丕称帝为界限。在黄初四年(223年)七月,曹植和他的同母之兄任城王曹彰,以及异母之弟白马王曹彪一起来到洛阳参加节气活动。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曹彰突然暴死,被传是曹丕谋害所致。这让曹植备受打击和困扰。 回程途中,监国使者灌均在沿途监视诸侯王归藩,并规定诸侯王在路上要分开走,限制他们互相接触,这使曹植更加难以忍受。他离开帝都后,经过首阳山,穿越伊水和洛水。然而,却没有桥梁可以渡过。他乘舟越过翻涌的波涛,哀怨于漫长的旅途。回望洛阳的城楼,他倍感哀伤。由于路途泥泞、污浊的石浆纵横流淌,曹植只能改道而行,登临高峻的山冈。但是长长的斜坡直入云天,他的座马也身染玄黄之疾。 这时,曹植的心情非常沉重。他原本想一同踏上归路,却中途变更无法相聚。鸱枭鸣叫、豺狼阻绝、苍蝇混淆、谗言疏远了血肉之亲。曹植十分难过,手握缰绳,踟蹰难进!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下了《赠白马王彪》这首传诵千古的名诗。这首诗表达了曹植对兄弟之间的离别以及他对曹丕阴险毒辣的不满和愤怒。后来,这首诗被梁代萧统收入《文选》,并由唐代李善为之注,在诗前增加了一篇《序》。根据李善注所说,这首诗题应该是《于圈城作》。后来的人依据《序》所作出的改动,将这首诗题改为《赠白马王彪》。


诗文: 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
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
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岗。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
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纡。郁纡将何念,亲爱在离居。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
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
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存者忽复过,亡殁身自衰。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慇懃。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王其爱玉体,俱享黄髪期。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