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
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
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岗。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
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纡。郁纡将何念,亲爱在离居。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
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
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存者忽复过,亡殁身自衰。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慇懃。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王其爱玉体,俱享黄髪期。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
译文及注释:
黄初四年五月,我和白马王、任城王一起朝见京师,参加节气庆典。到了洛阳,任城王去世了。到了七月,我和白马王一起回国。后来有官员将我们两个王归还封地,要求我们在路上分开住宿,心怀恶意。因为我们离别只有几天,所以我自己剖开心扉,写下了这篇愤怒的诗篇。
我拜见皇帝,告别他的明庐,准备回到我的故乡。清晨出发离开皇城,日夜穿过首阳山。伊洛河又宽又深,没有桥梁可以渡过。我乘船越过洪涛,怨恨那漫长的东路。我回头望着城阙,心中充满留恋。
太谷山多么荒凉,山树郁郁葱葱。雨水把我的衣服弄脏了,洪水泛滥横行。路中央没有车辙,我只好改变路线登上高岗。我修整了我的马匹,让它的黑色和黄色更加鲜明。
黑色和黄色的马匹依然前进,我的思绪却纷乱不堪。我想起了亲爱的人,我们分别已经很久了。我们本来想一起去,但是我们不能一起走。鸱枭在路上叫着,豺狼在路口徘徊。苍蝇分辨不清白色和黑色,谗言让亲情疏远。我想回去,但是没有路可走,只能握紧缰绳犹豫不决。
犹豫不决又有什么用呢?相思之苦永无止境。秋风吹起微微的凉意,寒蝉在我身边鸣叫。原野变得萧条,白天突然消失了。归鸟飞向高枝,翩翩起舞。孤独的野兽在草地上奔跑,嘴里叼着草却没有食欲。我感受到了万物的悲伤,抚摸着自己的心扉,长长地叹息。
叹息又有什么用呢?天命与我背道而驰。我怎么能够求得长生不老呢?松子已经欺骗了我很久了。变故来得太快,百年之后谁还能活着?离别永远不会有相聚的时候,握手的时刻何时才会到来?王侯们爱惜自己的身体,但是黄发之年也会到来。我擦干了眼泪,准备走上漫长的路程,拿起笔写下这篇告别的诗篇。
注释:
黄初四年五月:指公元710年,唐玄宗即位的第一年。
白马王、任城王:指唐玄宗的两个弟弟,分别是李重俊和李重义。
朝京师、会节气:指唐玄宗在洛阳举行的朝会,以庆祝夏至节气。
洛阳:唐朝的东都,现在河南省洛阳市。
任城王薨:指李重义在洛阳去世。
归藩:指唐玄宗将李重俊和李重义的封地改为藩国,以削弱他们的权力。
道路宜异宿止:指唐朝官员要求李重俊和李重义在回国途中不得在同一地点过夜,以防他们串联起义。
太谷:指山西省太谷县。
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指路途中的危险和不安全。
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指唐朝官员之间的勾心斗角和互相攀附。
揽辔止踟蹰:指作者在思考后,仍然犹豫不决。
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指李重义的灵柩被运回京城。
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指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指志向远大的人,即使身处异地,也能感受到彼此的亲近。
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指在紧急情况下,亲情的力量更加强烈。
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指离别的痛苦和不确定性。
王其爱玉体,俱享黄髪期:指唐玄宗和他的弟弟们都已经年老,头发已经变成了黄色。
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指作者在悲伤中结束了这首诗的创作。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陆,但路途依旧艰辛,行进的进程非常缓慢。作者在这里通过描写山上的草木和蜿蜒曲折的路线,强调了归途的艰难,揭露了封建社会内部阶级矛盾的残酷性。第三章到第六章是四章集中情感的表现。第三章为五句,写登高望远之景,由此引申出对前途不明的无限忧虑。第四章十句,撕扯着诗人心中亲情和阶级斗争的矛盾情感,逐渐将内心压抑、痛苦心情表达出来。第五章七句,写对家园的眷恋和思念。对于一个流离失所的人而言,家乡是一块避风的港湾,是内心安宁的寄托。而曹植此时正处于“远行之苦,思乡之忧”的状态下。第六章七句,是对曹彰谋杀案件的控诉,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曹丕凶残暴虐的愤怒和反感。最后一章,诗人归乡得安心,虽然内心悲伤和愤怒依旧,却不再表现出来。诗歌以“家”作为结束,强调了家乡的重要性,彰显了作者深厚的情感。整首诗表现了作者曹植在封建统治下的边缘位置,对权力斗争和阶级矛盾的深切体验和思考,凸显了他对人生的无望和无奈,同时也展示了他对人性的深邃反思和对亲情的珍视。这首诗在文化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赢得了广泛欣赏和传颂。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在三国时期,曹植是曹丕的次子。他的一生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以曹丕称帝为界限。在黄初四年(223年)七月,曹植和他的同母之兄任城王曹彰,以及异母之弟白马王曹彪一起来到洛阳参加节气活动。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曹彰突然暴死,被传是曹丕谋害所致。这让曹植备受打击和困扰。
回程途中,监国使者灌均在沿途监视诸侯王归藩,并规定诸侯王在路上要分开走,限制他们互相接触,这使曹植更加难以忍受。他离开帝都后,经过首阳山,穿越伊水和洛水。然而,却没有桥梁可以渡过。他乘舟越过翻涌的波涛,哀怨于漫长的旅途。回望洛阳的城楼,他倍感哀伤。由于路途泥泞、污浊的石浆纵横流淌,曹植只能改道而行,登临高峻的山冈。但是长长的斜坡直入云天,他的座马也身染玄黄之疾。
这时,曹植的心情非常沉重。他原本想一同踏上归路,却中途变更无法相聚。鸱枭鸣叫、豺狼阻绝、苍蝇混淆、谗言疏远了血肉之亲。曹植十分难过,手握缰绳,踟蹰难进!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下了《赠白马王彪》这首传诵千古的名诗。这首诗表达了曹植对兄弟之间的离别以及他对曹丕阴险毒辣的不满和愤怒。后来,这首诗被梁代萧统收入《文选》,并由唐代李善为之注,在诗前增加了一篇《序》。根据李善注所说,这首诗题应该是《于圈城作》。后来的人依据《序》所作出的改动,将这首诗题改为《赠白马王彪》。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黄初四年五月,曹植与白马王彪、任城王彰一同前往京城朝拜,迎奉节气。到达洛阳后,任城王不幸逝世。到了七月,曹植与白马王返回各自的封国。由于有司以二王返回封地之故,在回程中他们住宿起居被分隔,令曹植心中时常忧愤。因为诀别只在数日之间,他便用诗文自述心事,与白马王在此告别,悲愤之下,创作了《洛神赋》。
曹植在《洛神赋》中详细描述了他回国的经历。他清晨离开帝都,黄昏经过首阳山,伊水和洛水广阔而幽深,却没有桥梁可以渡过。他乘舟越过翻涌的波涛,哀怨于漫长的旅途。回首望见洛阳的城楼,他倍感哀伤。空谷寥廓,山间古木郁郁苍苍,暴雨让路途充满泥泞,污浊的石浆纵横流淌。中途的路途已绝不能再前进,曹植只能改道而行,登临高峻的山冈。但长长的斜坡直入云天,他的座马也身染玄黄之疾。马染玄黄,却仍能奋蹄;曹植怀哀思,心志忧郁曲折。他的忧郁在于挚爱的王孙即将分离。原本想一同踏上归路,中途却变更而无法相聚。鸱枭鸣叫、豺狼阻绝、苍蝇混淆、谗言疏远了血肉之亲,曹植想要归去却无路可行,手握缰绳,踟蹰难进!
译文及注释详情»
曹植简介: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他的文学造诣深受人们的赞赏,后人因此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