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一: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浣溪沙》最后一首词的赏析。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徐州发生了严重的春旱,苏轼在关心民生与百姓休戚相关的情怀下,采取一个祈求雨水的方法,当地人们将虎头放置于潭中,即可致雷雨,这种做法得到了苏轼的支持和参与,并且他还在雨后赴石潭谢雨,表现出作者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关注。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了《浣溪沙》五首,这里的最后一首描述了他巡视归来时的感受。
此词在描写自然风光方面极为细腻,用“软草平莎”,“轻沙走马路无尘”形容雨后道路的美丽情景,令人感觉仿佛身临其境。同时,这首词也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关心民生的情怀。文章最后提到,“耦耕”指二人并耜而耕,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对农民的态度,不仅牵动着作者的感情,也使读者对词人的思想品质和文学造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这首《浣溪沙》以其清新宜人的环境、朴实质朴的风格、与百姓休戚相关的爱民情怀,为宋代乡村词的发展和词风的变迁作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经久不衰,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诗文: 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