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泗州中秋作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这首《洞仙歌》是一首古风词,作者佚名,但被认为是晁补之的绝笔之作。据了解,这首词作于公元1110年(宋徽宗大观四年)中秋,当时作者正在泗州任知州。泗州是宋时属淮南东路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安徽省泗县境内。 这首词在作者的生命历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是他的绝笔之作,同时也是他作为一个官员服务于国家、为人民造福的见证。晁补之此前曾在各地担任过多个官职,如参军、主簿等,直至此时才担任泗州知州。他深知作为一个官员的责任和义务,尤其是在一个台夷地区,更需要有良好的治理和执政能力。因此,他努力工作,致力于改善当地百姓的生活条件,为社会稳定与繁荣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这样的背景下,晁补之写下了这首《洞仙歌》,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美丽的仙境。通过描述月亮、烟云、清凉的夜色以及美人的柔情,词作展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同时,这首词也表达了作者对于时过境迁的感叹,洞仙歌中的美景唤起了他对于旧日岁月的怀念和珍惜。 总体而言,这首词不仅是晁补之个人艺术创作的成果,更是他作为一位官员的政治和文化贡献,也是他对于生命和社会的思考与回顾。


诗文: 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永夜闲阶卧桂影。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螀,神京远,惟有蓝桥路近。
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投晓共、流霞倾尽。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


相关标签:豪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