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永夜闲阶卧桂影。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螀,神京远,惟有蓝桥路近。
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投晓共、流霞倾尽。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
译文及注释:
青烟缭绕的地方,碧海中飞舞着金色的镜子。我长夜躺在闲阶上,享受桂树的阴影。露水凉意袭来,寒螀声声,此时神京已远,唯有蓝桥路近。水晶帘未拉下,云母屏敞开,美人淡妆冷静地沉浸其中。等到天明,将许多美好的事物,倾入金尊,一起享受朝霞的美景。再一起去胡床上的南楼,看着玉做的人间美景,享受素秋千顷的美好时光。
注释:
青烟幂处:青色的烟雾笼罩着的地方。
碧海飞金镜:海水像碧玉一样清澈,反射出金色的光芒。
永夜闲阶卧桂影:长夜里,人静静地躺在阶上,享受桂树的阴影。
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螀:夜晚露水凉爽,有许多蟋蟀在叫。
神京远,惟有蓝桥路近:神京指的是京城,蓝桥路是指离自己较近的地方。
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水晶帘没有拉下来,云母屏风打开着。
冷浸佳人淡脂粉:佳人浸泡在冷水中,脸上的淡妆被冲淡了。
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等到天亮了,把酒倒满金杯。
投晓共、流霞倾尽:等到天亮,一起欣赏日出的美景。
更携取、胡床上南楼:再一起去南楼上的胡床上。
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欣赏美景,享受人间的美好,一起荡秋千。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篇文章介绍了晁补之的这首赏析《青玉案 仙游述怀》。整篇文章主要写景,以描述月亮为主线,通过用词巧妙地描绘出月夜的静寂清冷,表现出对美好月色的珍惜眷恋。
文章开篇写到诗人仰望浩月初升,将李白诗“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中“青烟”指遮蔽月光的云影巧妙化用,生动地描绘出月亮初现的情景。文章还提到了“飞”字,写乍见月之突然升起,使人感到似是何处飞来,充满惊异欣喜之情。接下来,通过永夜、闲阶、凉露、寒蝉等物象,描绘出一幅充满凉意的,悠长寂寞的中秋月夜图,烘托出词人的孤寂心境和万千感慨。这些描写让人不禁感受到月夜的神秘和美丽,也体现出词人对美好月色的珍视。
此外,文章还提到了词中的“神京远”的“远”,主要是从政治的含意说的。晁补之曾三次任京官,后面两次都是因牵连党争而去职,被贬外郡。这些经历使得他对官场的看法日益深刻,也让他更加珍视与月亮为伴的日子。
总体来说,这篇赏析通过作品中的描写和语言运用,生动地表现出古代文人对月亮的喜爱和珍视,并且突显出晁补之对于官场和生命的思考和感慨。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洞仙歌》是一首古风词,作者佚名,但被认为是晁补之的绝笔之作。据了解,这首词作于公元1110年(宋徽宗大观四年)中秋,当时作者正在泗州任知州。泗州是宋时属淮南东路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安徽省泗县境内。
这首词在作者的生命历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是他的绝笔之作,同时也是他作为一个官员服务于国家、为人民造福的见证。晁补之此前曾在各地担任过多个官职,如参军、主簿等,直至此时才担任泗州知州。他深知作为一个官员的责任和义务,尤其是在一个台夷地区,更需要有良好的治理和执政能力。因此,他努力工作,致力于改善当地百姓的生活条件,为社会稳定与繁荣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这样的背景下,晁补之写下了这首《洞仙歌》,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美丽的仙境。通过描述月亮、烟云、清凉的夜色以及美人的柔情,词作展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同时,这首词也表达了作者对于时过境迁的感叹,洞仙歌中的美景唤起了他对于旧日岁月的怀念和珍惜。
总体而言,这首词不仅是晁补之个人艺术创作的成果,更是他作为一位官员的政治和文化贡献,也是他对于生命和社会的思考与回顾。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青色的烟云,遮住了月影,从碧海般的晴空里飞出一轮金灿灿的明镜。长夜的空阶上卧着挂树的斜影。夜露渐凉之时,多少秋蝉零乱地嗓鸣。
思念京都路远,论路近唯有月宫仙境。高卷水晶帘儿,展开云母屏风,美人的淡淡脂粉浸润了夜月的清冷。待我许多月色澄辉,倾入金樽,直到拂晓连同流霞全都倾尽。再携带一张胡床登上南楼,看白玉铺成的人间,领略素白澄洁的千顷清秋。
注释:
1. 烟云:指朦胧的云层,因其形状、色彩或位置而形成烟雾状。
2. 金灿灿的明镜:指皎洁明亮如同一面黄金般的月亮。
3. 挂树的斜影:指月影斜斜照在挂在树枝上的影子。
4. 秋蝉:指在秋季还有响声的蝉。
5. 京都路:指离人所在地点远离的京都之路。
6. 月宫仙境:比喻美丽如仙境的夜景。
7. 水晶帘儿:以水晶装饰的窗帘。
8. 云母屏风:以云母为材料制成的屏风。
9. 脂粉:女子化妆用的胭脂和粉末。
10. 月色澄辉:形容月光非常明亮的景象。
11. 金樽:盛放饮品的金质酒杯。
12. 流霞:晚霞的通称。
13. 胡床:一种简单的床榻,多用于户外。
14. 南楼:古时建在城市南边的高楼。
译文及注释详情»
晁补之简介: 晁补之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生于1053年,卒于1110年,是“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他擅长诗文、散文,是宋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人物,其诗文清新自然,有“晁氏诗句”之称,其代表作有《晁补之集》、《晁补之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