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史达祖这首词作品《中秋夜潮》是在南宋时期创作的,当时苏轼和辛弃疾都曾写过以观潮为主题的诗歌,展现出海潮的壮美景象和人们观潮的兴奋心情。这些文学作品流传至元明清等后世,影响广泛。史达祖在此背景下,借助词歌之笔,描绘了一幅壮观的中秋夜潮图景。
在南宋时期,观测天文、气象、水文等自然现象的技术渐趋成熟,加之当时钱塘江潮汐丰富,常常有“潮涨封榜”之说,这些都使得观潮和写潮的诗词出现了高峰。史达祖不仅在艺术上对前人进行继承和创新,同时也体现出当时社会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探索。他用婉约派的文风化解了前人诗篇中的豪放风格,将壮美的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完美融合,使这首词歌达到了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的境界。
此外,史达祖这首词歌表达出一种强烈的反叛情绪。在他的时代,文人多应对时政亦或朝廷官僚展开鞭挞和反抗。而这首词作品,似乎则是对那些正义欠缺的现状发出的抗议。他用“自个儿”这位神秘的人物,借潮之势表现了一种豪放不羁的反叛情怀,让读者在感受到自然的壮美之余,也体味到了个人情感上的坚定和独立,从而产生共鸣。
因此,史达祖这首《中秋夜潮》词歌不仅是对前人名篇的继承和创新,更是表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气息。
诗文: 万水归阴,故潮信盈虚因月。偏只到、凉秋半破,斗成双绝。有物指磨金镜净,何人拏攫银河决?想子胥今夜见嫦娥,沉冤雪。
光直下,蛟龙穴;声直上,蟾蜍窟。对望中天地,洞然如刷。激气已能驱粉黛,举杯便可吞吴越。待明朝说似与儿曹,心应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