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万水归阴,故潮信盈虚因月。偏只到、凉秋半破,斗成双绝。有物指磨金镜净,何人拏攫银河决?想子胥今夜见嫦娥,沉冤雪。
光直下,蛟龙穴;声直上,蟾蜍窟。对望中天地,洞然如刷。激气已能驱粉黛,举杯便可吞吴越。待明朝说似与儿曹,心应折!
译文及注释:
万水归阴,故潮信盈虚因月。偏只到、凉秋半破,斗成双绝。有物指磨金镜净,何人拏攫银河决?想子胥今夜见嫦娥,沉冤雪。
(万水归于深处,潮水的涨落因月亮而有盈虚之分。只有到了凉秋时节,天空中的北斗星才会分成两组。有一种东西可以指向磨得很亮的金色镜子,但是谁能够拿住银河呢?我想象着子胥今夜能够见到嫦娥,解开他的冤屈。)
光直下,蛟龙穴;声直上,蟾蜍窟。对望中天地,洞然如刷。激气已能驱粉黛,举杯便可吞吴越。待明朝说似与儿曹,心应折!
(阳光直射到蛟龙的洞穴里,声音直达蟾蜍的窟穴。对望着天地间的景象,感觉像是一把大刷子。激情已经足够让美女们心动,举起酒杯就可以征服吴越。等到明天,我会和儿曹说起今晚的事情,我的心也会被折磨。)
注释:
万水归阴:指所有的水都会归于阴间,即指人死后的归宿。
故潮信盈虚因月:潮汐的涨落是由月亮引力所致。
偏只到、凉秋半破,斗成双绝:指秋天的天空中,北斗星和天狼星相对而立,象征着两个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人。
有物指磨金镜净,何人拏攫银河决?:指有一种物品可以磨净金镜,但是谁能够拿住银河,即指爱情难以捉摸。
想子胥今夜见嫦娥,沉冤雪:指楚国名将子胥因为被诬陷而被放逐,他的妻子也因此自杀。而嫦娥则是月宫中的仙女,两者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光直下,蛟龙穴;声直上,蟾蜍窟:指阳光直射到蛟龙的洞穴里,而蛟龙则躲在洞穴里不见天日;而蟾蜍则在洞穴里发出声音。
对望中天地,洞然如刷:指两人对望天空,感觉天地宽广无垠,如同一张洁净的白纸。
激气已能驱粉黛,举杯便可吞吴越:指情感已经达到了极致,可以驱散一切烦恼,举杯畅饮,可以吞并吴越两国。
待明朝说似与儿曹,心应折!:指明天与儿曹相见,心中已经无法平静。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史达祖这首词作品《中秋夜潮》是在南宋时期创作的,当时苏轼和辛弃疾都曾写过以观潮为主题的诗歌,展现出海潮的壮美景象和人们观潮的兴奋心情。这些文学作品流传至元明清等后世,影响广泛。史达祖在此背景下,借助词歌之笔,描绘了一幅壮观的中秋夜潮图景。
在南宋时期,观测天文、气象、水文等自然现象的技术渐趋成熟,加之当时钱塘江潮汐丰富,常常有“潮涨封榜”之说,这些都使得观潮和写潮的诗词出现了高峰。史达祖不仅在艺术上对前人进行继承和创新,同时也体现出当时社会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探索。他用婉约派的文风化解了前人诗篇中的豪放风格,将壮美的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完美融合,使这首词歌达到了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的境界。
此外,史达祖这首词歌表达出一种强烈的反叛情绪。在他的时代,文人多应对时政亦或朝廷官僚展开鞭挞和反抗。而这首词作品,似乎则是对那些正义欠缺的现状发出的抗议。他用“自个儿”这位神秘的人物,借潮之势表现了一种豪放不羁的反叛情怀,让读者在感受到自然的壮美之余,也体味到了个人情感上的坚定和独立,从而产生共鸣。
因此,史达祖这首《中秋夜潮》词歌不仅是对前人名篇的继承和创新,更是表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气息。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观”、“神秘”,因此作者在接下来的几句中,以诗意的笔触表达出了潮水的“翻卷万重”,微光中“显出千帆竞发”的场面,令人感到一种震撼和壮美。
而在结尾处,作者突然窜出一个人物——“自个儿”,并直接写道:“乘月偷潮,向岸啼”,几个字之间便勾勒出一种浪漫与豪放的气息。这位神秘的人物,既有敢于去乘月偷潮的冒险精神,同时又在海边啼哭,似乎流露出一份孤独与沉郁。这种复杂的心境和情感显得更加丰富和深刻。总体来说,这首词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其描绘自然景色的功力,还在于其借景抒情,充分展现了作者的个性和情感。
赏析详情»
史达祖简介: 史达祖(1163~1220年),字邦卿,号梅溪,汴(河南开封)人。一生未中第,早年任过幕僚。韩侂胄当国时,他是最亲信的堂吏,负责撰拟文书。韩败,史牵连受黥刑,死于贫困中。史达祖的词以咏物为长,其中不乏身世之感,充满了沉痛的家国之感。他还在宁宗朝北行使金,这一部分的北行词也反映了他的心情。史达祖的词被称为《梅溪词》,共有112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