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王昭君这个故事自汉代以来就一直是文人墨客乐于吟咏的诗歌题材,但大多数作品都围绕着“悲怨”二字展开。例如卢照邻的《昭君怨》、李白的《王昭君》、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等,他们的作品主要是通过渲染和挖掘悲剧内涵来吸引读者。 而在1059年,也就是嘉祐四年,著名的文化名流王安石(字介甫)创作了《明妃曲二首》,这是一组探讨新词警语的作品。当时,新词运动方兴未艾,一些诗人开始尝试新的歌谣形式,并在歌词中反映出当前政治和社会的现实问题。《明妃曲》也是这种尝试的一部分,这组诗明确地提到了改革问题,具有较强的政治意味。 随后,欧阳修也在王安石的启发下,创作了两首响应《明妃曲》的歌谣。这些新词歌谣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诗歌形式,通过激发新思想、推动社会变革,开创了中国文学的新篇章。在这个背景下,王昭君的故事被重新诠释,不再是纯粹的悲怨,而是将历史场景和当代情形相结合,从而更加丰富了文化内涵。


诗文: 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
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
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
身行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
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
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
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
纤纤女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
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
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


相关标签: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