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
这首诗的作者不详,题中所提到的时间是公元403年(晋安帝元兴二年),当时陶渊明已经39岁。两年前,也就是公元401年(安帝隆安五年),他因为丁母忧回归家中,这首诗正是在丁忧期间完成的。诗中提到了陶渊明的同祖弟陶敬远,两人的母亲是姐妹,他们有着非常亲密的关系。陶渊明在丧母之后返回家中,两人一起读书耕种,但生活贫困,饥寒交迫。
这首诗是在桓玄篡晋称楚,把晋安帝迁禁在陶渊明的故乡寻阳的背景下创作的。在这个动荡的政治时期,陶渊明只能通过强作自欺来解脱内心的痛苦。他并不是一个对世事无所动心的人,但是由于环境的限制,只能隐居在家,与世隔绝。
诗中“寝迹衡门”四句,描写了陶渊明隐居在家中的孤寂和无奈。他不得不将柴门长闭,与世隔绝,“邈与世绝”;但在现实中,这种孤独和隔绝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脱。他的内心深处充满了复杂的情感,坚持着自己的节操,但是在这个时代,很少有人能够理解他的真实想法。唯一的知己就是陶敬远。
整首诗充满着转折和曲折,这也正是陶渊明内心的真实写照。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活的苦闷和无奈,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于内心深处真正意义的思考。
诗文: 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
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
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
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
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
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
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