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苏轼于公元1087年(元祐二年)创作了这首改编自韩愈名作《听颖师弹琴》的词曲。当时苏轼在京师担任翰林学士、知制诰一职,是文坛的重要人物。他对韩愈的原诗进行了“矫制”,即在保留整体结构的基础上,对部分句子进行修改和删减,以增添新内容和注入个人感受。这种创作方式在宋代文坛中被称为“挥洒”或“过继”。苏轼的词曲中将原有的叙述加以完善和突出,用音乐来表现人们情感的起伏和变化,展示了宋代文人词曲的一种新风格。此外,苏轼的这首词曲也是对颖师音乐才华的一种赞美和纪念,展示了宋代文学家对艺术才华的认可和推崇。
诗文: 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最善。公曰: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云。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