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苏轼是中国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和政治家,他的文学创作涉及诗歌、散文、词曲等多个方面。在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时,苏轼被任命为杭州通判,但他离开了家乡并与亲友失去了联系。此时江船成为苏轼与家人朋友联系的唯一手段。
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腊月,苏轼奉命赴常、润、苏、秀等州赈灾救济。这次行程让苏轼深深地感受到了天灾带给人们的痛苦和苦难。次年,即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春,苏轼在润州京口收到了家乡来的一封书信。信中亲切地问候苏轼,并询问归期。这封简单的问候让苏轼的思乡之情无法遏制,他感到身为一个宦游之人身不由己的痛苦,于是他写下了这首描绘故乡之思的词曲。
这首词曲以雨后春天的景色为背景,描绘了北固山下水墨画般的美景。同时,苏轼通过词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远离家乡的无助感。这首词曲在宋代广为流传,成为了苏轼词曲创作的代表之一,也让读者体会到了一个宦游人士离家远行的苦辣滋味。
诗文: 雨后春容清更丽。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
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白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