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雨后春容清更丽。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
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白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
赏析:
这篇文章是对佚名女词人创作的《送春》这首词进行的赏析。该词叙述了柳絮随风飘荡,随春而去,千万缕情思化为了人们的留恋和不舍。
在上片,词人通过“楼外垂杨”的景象,将柳条想象为送别的象征,巧妙地将柳的形象与春天联系起来。尽管春天如此美好,但它必须离去,在柳的眼里,春天像一位无法拥有却又无法放下的爱人,令人痴迷不已。强烈的情感在随后的描述中得到了深入的展示,柳丝被描绘成了千万股情思,不断向着春天挽留。此处作者运用了从“送”到“系”再到“随”的手法,使得词句与意境之间产生的转换更加自然流畅。
在下片,词人将视角转向了词人本身。他洞察到了春天离去的确切时间,并从中领悟到了生命的短暂。在这个美妙而脆弱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别离和割舍,这是无法改变的真相。尽管如此,词人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却依然不减,他渴望掌握每一个稍纵即逝的瞬间,感受其中的美好和意义。这种对于生命和存在的思考,充满了深意和哲理,也启示着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如何认识和珍惜时间。
总之,《送春》这首词通过柳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眷恋和人生的感悟,词语简洁而富有感染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赏析详情»
简析:
这首词描述了一个宦游在外的人对于乡音信的渴望和思乡之情的表达。词中的作者在收到来自故乡的家信时,他并没有直接回答信中的问题,而是借用春光易逝、借酒浇愁的手法表达了自己的心情。这种不透露实情的回答反而更能抒发作者内心深处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让读者更加能体会到作者的孤独和无助。
在宋代,一个人离开家乡走上官路是很常见的事情,但是官场的险恶和异地的孤独让许多人都难以忍受。这首词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现了一个远离故乡的人在异地漂泊的痛苦和孤独。作者借用春光易逝的景象,表达了时间流逝、岁月匆匆,自己与家乡的距离越来越远,同样也暗示了自己的年华逝去,即将一去不复返。
同时,作者使用"借酒浇愁"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痛楚和思归之情。游子在异乡无依无靠,这时借酒浇愁,寻求一点安慰和慰藉,但实际上只落得更加悲苦。这种描写不仅深刻表达了作者的内心苦闷和悲伤之情,也呼应了宋代时期中流行的"饮酒作词"的文化现象。
总之,这首词通过巧妙的借景抒情和借物抒情的手法,将作者内心深处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展露出来,也表现了一个宦游在外的人面对官场的险恶和孤独的内在挣扎。
简析详情»
创作背景:
朱淑真是中国唐代词人,是唐代才女中的佼佼者之一。她在少女时曾经拥有一段纯美的爱情,但是婚后的生活却十分不如意,最终不堪忧伤而去世。这首词正是她对逝去的美好生活和追忆逝水年华的深深怀念和哀伤的反映。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女子对往事的回忆和对逝去的爱情和幸福生活的追恋。她用优美的辞藻来形容那些美好的时光,如 "梦江南"、 "烟波江上"、 "东篱菊卉" 等等,这些词语都充满了词人的情感和对往事的依依惜恋。
然而,现实的残酷却将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推向了末路。词中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的命运无能为力的无奈与忧伤,她说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她对逝去生命的无尽怀念,也表明了她在生命中对于爱和美好的执着和坚持。
这首词是朱淑真对逝去美好时光和爱情的追忆和哀悼,也是她对自己生命的反思和对命运不幸的无奈。这首词表达了她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和珍贵。
创作背景详情»
创作背景:
苏轼是中国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和政治家,他的文学创作涉及诗歌、散文、词曲等多个方面。在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时,苏轼被任命为杭州通判,但他离开了家乡并与亲友失去了联系。此时江船成为苏轼与家人朋友联系的唯一手段。
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腊月,苏轼奉命赴常、润、苏、秀等州赈灾救济。这次行程让苏轼深深地感受到了天灾带给人们的痛苦和苦难。次年,即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春,苏轼在润州京口收到了家乡来的一封书信。信中亲切地问候苏轼,并询问归期。这封简单的问候让苏轼的思乡之情无法遏制,他感到身为一个宦游之人身不由己的痛苦,于是他写下了这首描绘故乡之思的词曲。
这首词曲以雨后春天的景色为背景,描绘了北固山下水墨画般的美景。同时,苏轼通过词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远离家乡的无助感。这首词曲在宋代广为流传,成为了苏轼词曲创作的代表之一,也让读者体会到了一个宦游人士离家远行的苦辣滋味。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雨后春天的景色更加青翠美丽。只有那远离故乡的人,深沉的愁恨总洗不去。北固山下三面都是水。弧形的江面,仿佛是碧玉梳子,苍翠的山峰,好象是美人的发髻。万里外的家乡来了一封信,问我哪年真的能回去?我只有回头拼命喝酒,送春归去,春风倒还多情,抹去我的行行泪涕。
注释:
1. 青翠(qīng cuì):颜色青绿多野的样子。
2. 北固山(Běi gù shān):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山岳胜地,位于今天河南省南阳市南阳县北部。
3. 梳子(shū zi):用来梳理头发的工具。
4. 山峰(shān fēng):山上突出的部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山峰”。
5. 泪涕(lèi tì):流泪时的眼泪和鼻涕。
译文及注释详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颖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郑县)。一生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带、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