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此篇诗歌是晋谒之作,作者为高蟾所作,其中所提到的高侍郎指的是唐代礼部侍郎高湜。在唐代,科举制度是一个重要的选拔官员的渠道,而高湜则是当时著名的贡举官。咸通十二年(871年),高湜以中书舍人身份权知贡举,随后又升迁为礼部侍郎。据考证,此诗应当就是在这一时间段内创作而来。
有传说称,高蟾曾经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是多次落榜。据《唐才子传》记载,高蟾曾经题写“冰柱数条搘白日,天门几扇锁明时。阳春发处无根蒂,凭仗东风次第吹”,表达了他对于时局不公和个人境遇的不满。然而,此诗只能表达作者的愤懑情绪,并不能真正帮助他取得成功。后来,高湜在担任贡举官期间,却选择了一些历次落榜的考生,其中包括高蟾,使他得以获得及第资格。在此之后,高蟾创作了《句容赞》一诗表达对高湜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创作了这首著名的诗歌作品。
这首诗歌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它通过描写花木(碧桃、红杏、芙蓉)来表现出人类的命运和宿命。在当时的科举场上,各种弊端和腐败现象层出不穷,而此诗则反映了人们对于当时官场不公和命运坎坷的看法。以此,诗作者也借机表达了对于时局的不满和对于个人命运的追寻和渴望。历经千年,这首诗歌依然魅力犹存,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枚珍贵的文化遗产。
诗文: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