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赏析:
这首诗是一位匿名诗人所作,为了表达自己对于主考官高骈的景仰和赞扬之情,题名为《上高侍郎》。整首诗以作者自己的命运为切入点,表现出了对于天不公和权贵插手的不满情绪,同时也展现了对于个人前途的追求和进取态度。
其中,“雨露之恩”一词表明了当时科举制度中存在的弊端和腐败现象。在此背景下,高骈身为主考官,权力至高,可以决定很多考生的成败。而前两句“人传得进士,我亦慕其才”,则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于高骈这样的主考官所代表的权力和地位的渴望,同时也对于那些得到皇家关怀的考生心生不满。
后两句“缘分未遇时,兴亡自有期”则表现出了作者对于自己前途的自信和进取心。这句话充满哲理,在表达出作者对于命运本无奈的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于掌握自己命运的信仰和决心。最后一句“把酒聊自励,跃马从游猎”更是表现了作者无限的激情和豪迈,充满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所崇尚的“人道主义”。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含蓄的语言表现出了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同时也表现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观。作为一首反应时代特征的诗歌作品,它的价值在于对于历史、文化和人性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于当下问题的警示和启示。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此篇诗歌是晋谒之作,作者为高蟾所作,其中所提到的高侍郎指的是唐代礼部侍郎高湜。在唐代,科举制度是一个重要的选拔官员的渠道,而高湜则是当时著名的贡举官。咸通十二年(871年),高湜以中书舍人身份权知贡举,随后又升迁为礼部侍郎。据考证,此诗应当就是在这一时间段内创作而来。
有传说称,高蟾曾经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是多次落榜。据《唐才子传》记载,高蟾曾经题写“冰柱数条搘白日,天门几扇锁明时。阳春发处无根蒂,凭仗东风次第吹”,表达了他对于时局不公和个人境遇的不满。然而,此诗只能表达作者的愤懑情绪,并不能真正帮助他取得成功。后来,高湜在担任贡举官期间,却选择了一些历次落榜的考生,其中包括高蟾,使他得以获得及第资格。在此之后,高蟾创作了《句容赞》一诗表达对高湜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创作了这首著名的诗歌作品。
这首诗歌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它通过描写花木(碧桃、红杏、芙蓉)来表现出人类的命运和宿命。在当时的科举场上,各种弊端和腐败现象层出不穷,而此诗则反映了人们对于当时官场不公和命运坎坷的看法。以此,诗作者也借机表达了对于时局的不满和对于个人命运的追寻和渴望。历经千年,这首诗歌依然魅力犹存,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枚珍贵的文化遗产。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高蟾、天上仙家、碧桃树、雨露
天上仙家的碧桃树沾染着雨露种下,太阳边的红杏倚靠着云彩而栽。我这朵芙蓉长在萧瑟的秋天的江边,但不抱怨春风为何不吹来让我这朵花开一开。
汉字译文及注释如下:
天上仙家的碧桃树(碧桃:桃子的一种,色泽青绿,因此得名)沾染着雨露(雨露:指水分)种下(种下:放置、安放),太阳边的红杏(红杏:杏子的一种,果实带有红色或橙色)倚靠(倚靠:依靠、靠近)着云彩(云彩:指云)而栽(栽:种植)。
我这朵芙蓉(芙蓉:荷科植物,又称为荷花、水芙蓉)长在萧瑟(萧瑟:形容枯萎、凄凉)的秋天的江边,但不抱怨(抱怨:埋怨、不满)春风为何不吹来让我这朵花开一开。
译文及注释详情»
高蟾简介: 字不详的河朔间人,约在唐僖宗中和初前后在世,生卒年不详,家贫但性倜傥,气势雄伟,尚有气节,虽有人与千金,但非义勿取。十年场屋,未得一第,自伤运蹇,有“颜色如花命如叶”句。与郎中郑谷为友,酬赠称高先辈。乾符三年(公元八七六年)以高侍郎之力荐,始登进士,乾宁中(公元八九六年左右)官至御史中丞,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