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佚名的《王风·黍离》一诗,是《诗经》中的一首,被编入《王风》之首。据传,《黍离》是周代大夫闵宗周在行役至故宗庙宫室时所作,周大夫闵宗周因途经故宗庙宫室时看到了禾黍凋零的情景,由此感慨兴叹,写下了这首感慨诗。《毛诗序》也有相关记载,“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可见该诗的创作背景源自于作者所见所感,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感和思想感。
虽然《黍离》的创作背景有着明确的记载,但对于该诗的解读却存在争议。历来的诗歌评论家都对其进行了不同的解读,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郭沫若、余冠英、蓝菊荪等人的解读。郭沫若认为该诗反映了旧家贵族因破产而感到悲伤;余冠英则认为该诗是流浪者吟唱自己的忧思;蓝菊荪则认为该诗反映了爱国志士因忧国怨战而感到忧伤。但无论如何,重要的是该诗所表现出来的忧思情感,这也是《黍离》为何能够被称为正统之作的原因。
从诗教的角度来看,《黍离》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由大夫闵宗周所作,因此被编入了《王风》之首,成为了诗说正统。若要弄明白闵宗周之诗何以列于《王风》之首,必须先了解《王风》的背景。《王风》是《诗经》中的一篇,主要内容涵盖了周代的歌颂和祭祀。随着周朝的灭亡,政治逐渐微弱,下列于诸侯,其诗不能复《雅》,而同于《国风》。可见,《黍离》之所以被列于《王风》之首,是因为它与《王风》具有相似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艺术风格,并且被视为正统之作。
总之,《王风·黍离》这首诗歌从多个角度的解读中,共同表现出时代的变迁、人生的沧桑以及忧思情感的流露。虽然历史背景可能已经淡去,但这首诗所蕴含的情感却依然深深烙印在人们心中,成为了一部永恒的经典之作。
诗文: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