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在宋代南渡后一百余年,由于南方地域、气候等优越条件的存在,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文风日益恬淡,人们更加追求快乐与享受。然而,在这样一个潇洒自在的时代里,刘克庄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与担当,他对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始终关注和思考,无愧于忠臣之名。 与陆游类似,刘克庄“不羁于世俗,独立自主,不被俗流所扰”,他一生笔耕不辍,以文武全才的形象赢得了历史的赞誉。然而,就在他如日中天之时,他却深感英雄老去,壮志未酬。这种沉痛的情绪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表现,其中一首《沁园春》便是其代表作。 《沁园春》写于刘克庄已经年迈的时期,他在词中感叹自己已经到了退役的年纪,监守自盗的罪行也让他倍感愧疚和自责。他用悲壮的语言表达出了自己对于故国的思念和对于未来的担忧,同时也表现出一种逝者如斯的无奈和深深的忧伤。 总的来说,刘克庄的词歌中流露出的一种家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遗憾,反映了一个真正战斗在时代前沿的文人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这种精神不仅是当时社会需要的,而且对于后来的中国社会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诗文: 一卷阴符,二石硬弓,百斤宝刀。更玉花骢喷,鸣鞭电抹,乌丝阑展,醉墨龙跳。牛角书生,虬髯豪客,谈笑皆堪折简招。依稀记,曾请缨系粤,草檄征辽。
当年目视云霄。谁信道凄凉今折腰。怅燕然未勒,南归草草,长安不见,北望迢迢。老去胸中,有些磊块,歌罢犹须著酒浇。休休也,但帽边鬓改,镜里颜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