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一卷阴符,二石硬弓,百斤宝刀。更玉花骢喷,鸣鞭电抹,乌丝阑展,醉墨龙跳。牛角书生,虬髯豪客,谈笑皆堪折简招。依稀记,曾请缨系粤,草檄征辽。
当年目视云霄。谁信道凄凉今折腰。怅燕然未勒,南归草草,长安不见,北望迢迢。老去胸中,有些磊块,歌罢犹须著酒浇。休休也,但帽边鬓改,镜里颜凋。
译文及注释:
一卷阴符,二石硬弓,百斤宝刀。更玉花骢喷,鸣鞭电抹,乌丝阑展,醉墨龙跳。牛角书生,虬髯豪客,谈笑皆堪折简招。依稀记,曾请缨系粤,草檄征辽。
一卷阴符:指道士用来驱鬼的符箓。
二石硬弓:指弓的材料是石头,非常坚硬。
百斤宝刀:指刀的材料是宝石,非常锋利。
更玉花骢喷:指骏马奔跑时口吐白沫,形如玉花。
鸣鞭电抹:指鞭子抽打空气时发出的声音如同闪电一般。
乌丝阑展:指黑色的马尾巴在奔跑时展开。
醉墨龙跳:指骏马奔跑时像醉酒的墨龙一样跳跃。
牛角书生:指文弱书生。
虬髯豪客:指长着卷曲胡须的豪放人物。
谈笑皆堪折简招:指他们的谈笑风趣,可以写成折简招的文章。
依稀记,曾请缨系粤,草檄征辽:指曾经参加过征战,写过征辽的檄文。
当年目视云霄:指曾经有过雄心壮志,向往高远。
谁信道凄凉今折腰:指现在的境况凄凉,不得不低头。
怅燕然未勒,南归草草,长安不见,北望迢迢:指未能完成心愿,匆匆南归,离开了长安,远望北方。
老去胸中,有些磊块,歌罢犹须著酒浇:指年老后仍有些许豪情壮志,唱完歌后还需喝酒解愁。
休休也,但帽边鬓改,镜里颜凋:指岁月不饶人,头发变白,面容变老。
注释:
一卷阴符:指道家符咒,用于驱邪避灾。
二石硬弓:指弓箭,表示武力。
百斤宝刀:指宝剑,也是武器。
更玉花骢喷:指骏马奔跑时口吐白沫,形象生动。
鸣鞭电抹:形容骑马奔驰的速度极快。
乌丝阑展:指长发飘扬,形象优美。
醉墨龙跳:形容书法笔画狂放自如,如龙腾跃。
牛角书生:指有才华的文人。
虬髯豪客:指有胆略的豪杰。
谈笑皆堪折简招:指文人豪客之间的轻松愉快的交流。
依稀记,曾请缨系粤,草檄征辽:指作者曾经参加过军事征战,曾经在广东担任过官职,也曾经写过征辽的檄文。
燕然未勒:指燕山,表示未能征服。
南归草草,长安不见,北望迢迢:指作者南征北战,奔波劳碌,长安(当时的首都)已经不在眼前。
老去胸中,有些磊块:指作者年老后,心中仍有些许不甘和遗憾。
歌罢犹须著酒浇:指唱完歌后,仍需喝酒解愁。
帽边鬓改,镜里颜凋:指年老后头发变白,面容变老。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篇文章主要是对刘克庄的《九华怀古》进行赏析。
首先,作者借用了九华山和同乡叶贤良这两个地名作为词的开头,在自我介绍的同时,也为后来的叙述打下基础。
接下来的几句,作者通过用太公《阴符》和“二石弓”这两个特定的典故,展现了自己年少时的武艺高强以及对兵法的精通。这一段的写作技巧很到位,通过采用数词、排比等修辞手法,将情景的气氛和主人公的形象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极富感染力。在节奏方面也很有规律,让读者感到十分舒适。
紧接着,作者运用马术和书法两个形象来进一步描绘自己的风采。他骑的是一匹良马,手中挥着马鞭,身姿飘逸,这部分可以看出作者不仅擅长武艺,也有过人的骑术。而在涉及书法时,他用“龙跳”二字升华了自己的书法境界,彰显出主人公的文韵之美。
整篇文章以自我介绍和自我描绘为主,通篇充满着豪放、奔放的气息,表达出作者年少时的风采和豪情。同时,通过几个典故的引用,也增加了词的深度和内涵。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在宋代南渡后一百余年,由于南方地域、气候等优越条件的存在,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文风日益恬淡,人们更加追求快乐与享受。然而,在这样一个潇洒自在的时代里,刘克庄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与担当,他对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始终关注和思考,无愧于忠臣之名。
与陆游类似,刘克庄“不羁于世俗,独立自主,不被俗流所扰”,他一生笔耕不辍,以文武全才的形象赢得了历史的赞誉。然而,就在他如日中天之时,他却深感英雄老去,壮志未酬。这种沉痛的情绪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表现,其中一首《沁园春》便是其代表作。
《沁园春》写于刘克庄已经年迈的时期,他在词中感叹自己已经到了退役的年纪,监守自盗的罪行也让他倍感愧疚和自责。他用悲壮的语言表达出了自己对于故国的思念和对于未来的担忧,同时也表现出一种逝者如斯的无奈和深深的忧伤。
总的来说,刘克庄的词歌中流露出的一种家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遗憾,反映了一个真正战斗在时代前沿的文人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这种精神不仅是当时社会需要的,而且对于后来的中国社会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熟读一卷《阴符》,能开两石硬弓,手提百斤宝刀。
《阴符》即《太玄经》,为道教经典之一。此处指相信学术之力量,读书可以使人身心强健。
更有玉花骢喷着粗气,挥舞马鞭,鞭梢作响,鞭快如电;
“玉花骢”是一种颜色的良驹。此处描写的是一个豪迈威武的英俊男子。
展开乌丝阑,醉中的墨迹如蛟龙跳跃。
“乌丝阑”为屏风。此处形容男子在酒后释放自己的才情,喜欢书法。
与之谈笑的是勤奋攻读的书生、行侠仗义的豪客,都值得寄信相召。
这里指作者一方面喜爱读书,另一方面喜爱与有才华、正直的人交往。
依稀记得,曾经主动请缨出战南越事,草拟檄文征讨辽兵。
作者自述曾志愿参加战争,起草了檄文,有才华,有军事素养。
当年我傲岸不羁、目视云霄,谁肯信,如今竟落得为五斗米而折腰。
作者时年已老,回忆曾经的昔日之风光。语出《庄子》,比喻曾经自己志向高远,但如今却成为普通百姓。
草草南归,未能在燕然山刻石记功令人十分惆帐;
“燕然山”是唐朝秦琼、尉迟恭在此战胜突厥的地方。这里指作者未能有所成就令人感到遗憾。
遥遥北望,却不见故都长安。
“故都长安”指唐朝曾经的首都长安城。这里指作者已经离开长安多年,现在回望却已无从寻找。
年华已老,胸中郁结着不平之气,高歌后仍需用酒浇灭。
作者年事已高,心中仍有怨气,只能通过饮酒才能舒发胸中不平之气。
罢了罢了,但见帽子两边鬓发渐白,镜中容颜日益憔悴。
此处寓意作者已经到了人到中年,头发也渐渐变白。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刘克庄简介: 刘克庄(1187~1269),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他是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他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如“节令辞”、“节令词”、“节令句”等,推动了词艺术的发展。他的著作有《刘克庄集》、《节令辞》、《节令词》、《节令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