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在唐朝晚期,因安史之乱而导致的社会动荡和战乱严重削弱了唐王朝的实力和威信,许多将领和官员都在这场动乱中失去了自己的家园和前途。刘长卿就是其中之一,在安史之乱后,他被罢免了官职,独自回到故乡。
在这个时期,李中丞作为唐朝的高级官员,对平定安史之乱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由于宫廷政治的斗争和各种原因,李中丞却被迫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最终被斥退并被迫回到家乡。刘长卿深感李中丞的不幸遭遇和不公正待遇,于是在此情此景下,写下了《送李中丞之襄州》这首诗。
这首诗基调哀怨,描摹出李中丞的境况和刘长卿内心复杂的情感。在诗中,刘长卿用极富感染力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李中丞凄凉的归乡之路和他的心情。诗中“严风梧桐夜摧残,城外楼台霜满三”的描写,表现出李中丞回归时荒凉、孤独、凄苦的境况,而“江水寒无人照,思归却上襄阳路”这句话则表现了李中丞思乡的强烈愿望和对家乡的深情眷恋。
刘长卿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李中丞的同情和追思,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唐朝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不满和忧虑,反映了当时普遍的政治失望和不安情绪。这首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被誉为刘长卿诗歌中的佳作。
诗文: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