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在中国古代,许多政治改革者都遭遇了失败和困境。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柳宗元也不例外。由于参加了重要的政治改革运动——王叔文集团,他被当时的政治势力定为异己,被贬到了荒远的边郡担任官职。这一遭遇与商代贤者箕子非常类似,箕子也是因为反对当时社会的弊端,被贬至边远之地。
面对这样的困境,柳宗元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在此期间,他撰写了一篇碑文,通过借赞美箕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抱负。这篇碑文以议论为主,但却蕴含着深厚的感情和无限的感慨。
通过对箕子的赞美,柳宗元表达了自己对政治人物应该具备的德行和品格的看法。同时,他也将自己置身于历史中,并寄托了自己对未来的期盼和信仰。这篇碑文可以说是柳宗元在困境中抒发内心感受的自白,也是他对古代贤者的敬仰和追思之作。
总体来说,柳宗元的境遇与箕子类似,他们都是因为相信正确的道理而被贬至边远之地,但他们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他们的故事和背后的价值观念,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历史的进程和人们的生活。
诗文: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实具兹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经之旨,尤殷勤焉。
当纣之时,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戒,圣人之言无所用。进死以并命,诚仁矣,无益吾祀,故不为。委身以存祀,诚仁矣,与亡吾国,故不忍。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与之俯仰;晦是谟范,辱于囚奴;昏而无邪,隤而不息;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正蒙难也。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为圣师。周人得以序彝伦而立大典;故在书曰“以箕子归作《洪范》”,法授圣也。及封朝鲜,推道训俗,惟德无陋,惟人无远,用广殷祀,俾夷为华,化及民也。率是大道,丛于厥躬,天地变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欤?
呜乎!当其周时未至,殷祀未殄,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纣恶未稔而自毙,武庚念乱以图存,国无其人,谁与兴理?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然则先生隐忍而为此,其有志于斯乎?
唐某年,作庙汲郡,岁时致祀,嘉先生独列于易象,作是颂云:
蒙难以正,授圣以谟。宗祀用繁,夷民其苏。宪宪大人,显晦不渝。圣人之仁,道合隆污。明哲在躬,不陋为奴。冲让居礼,不盈称孤。高而无危,卑不可逾。非死非去,有怀故都。时诎而伸,卒为世模。易象是列,文王为徒。大明宣昭,崇祀式孚。古阙颂辞,继在后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