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实具兹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经之旨,尤殷勤焉。
当纣之时,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戒,圣人之言无所用。进死以并命,诚仁矣,无益吾祀,故不为。委身以存祀,诚仁矣,与亡吾国,故不忍。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与之俯仰;晦是谟范,辱于囚奴;昏而无邪,隤而不息;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正蒙难也。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为圣师。周人得以序彝伦而立大典;故在书曰“以箕子归作《洪范》”,法授圣也。及封朝鲜,推道训俗,惟德无陋,惟人无远,用广殷祀,俾夷为华,化及民也。率是大道,丛于厥躬,天地变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欤?
呜乎!当其周时未至,殷祀未殄,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纣恶未稔而自毙,武庚念乱以图存,国无其人,谁与兴理?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然则先生隐忍而为此,其有志于斯乎?
唐某年,作庙汲郡,岁时致祀,嘉先生独列于易象,作是颂云:
蒙难以正,授圣以谟。宗祀用繁,夷民其苏。宪宪大人,显晦不渝。圣人之仁,道合隆污。明哲在躬,不陋为奴。冲让居礼,不盈称孤。高而无危,卑不可逾。非死非去,有怀故都。时诎而伸,卒为世模。易象是列,文王为徒。大明宣昭,崇祀式孚。古阙颂辞,继在后儒。
译文及注释:
凡大人的道路有三条:第一是在困难中保持正直,第二是接受圣人的教诲,第三是使人民受益。殷代有一位仁人叫箕子,他完全具备了这三条道路,因此孔子特别注重他的思想,尤其是在六经中。当纣王统治时期,大道被扭曲,天的威力无法阻止,圣人的言论也无法发挥作用。箕子为了拯救国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但这对于祭祀并没有什么帮助,因此他不愿意这样做。他选择牺牲自己的利益来保护祭祀,但他也不忍心看到国家灭亡。他实践了这两条道路。他保持了自己的明智,使人们尊敬他;他也遵循了谋略,但却被囚禁。他保持了清醒而没有邪念,即使遭受挫折也不放弃。因此,在《易经》中有“箕子之明夷”,意思是他在困难中保持了正直。当天命改变,人们需要正义时,箕子成为了圣师,传授大法。周人得以按照彝器的规范制定大典。因此,在书中有“箕子归作《洪范》”,意思是他传授了大法。当他被封为朝鲜的时候,他推广道德教育,使人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使殷代的祭祀得到广泛的传承,使夷族变得文明,这就是使人民受益的道路。这些大道路都是从他自己身上汇聚而来的,他能够应对天地的变化,保持正直,这就是大人的品质。哦,箕子啊!如果在周朝之前,殷代的祭祀没有被毁灭,比干没有死,微子没有离开,如果纣王没有自杀,武庚想要拯救国家,但没有人能够帮助他,那么谁能够推动正义呢?这些都是人类历史上的偶然事件。那么,先生为了这些事情而隐忍,他有志于这些吗?在唐朝某年,我在汲郡建造了一座庙宇,每年都会举行祭祀,先生独自列在易象中,写下了这首颂词:“在困难中保持正直,接受圣人的教诲。祭祀变得繁荣,人民得到了恢复。大人的品质是庄严不变的。圣人的仁慈,使道路变得更加光明。明智在自己身上,不会降低自己的品质。他遵循礼仪,不会孤独。他高傲而不危险,卑微而不可超越。他既不死去,也不离开,他怀念着过去的都市。他在逆境中得到了解脱,最终成为了世界的楷模。易象中有他的名字,他是文王的学生。他的思想被广泛传承,成为了古代的颂辞,也被后来的儒家所继承。”
注释:
注释:
1. 大人之道:指治国之道。
2. 正蒙难:指在困难和逆境中坚持正道。
3. 法授圣:指传授法律和道德教育,培养圣人。
4. 化及民:指将道德教育和文化传播到民间,使人民受益。
5. 箕子:殷代仁人,以其道德高尚而闻名。
6. 孔子述六经之旨:指孔子对六经的注解和解释。
7. 纣:指商朝最后一位暴君纣王。
8. 大道悖乱:指国家治理混乱,社会道德败坏。
9. 进死以并命:指比干为了挽救国家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10. 委身以存祀:指微子为了保护殷商的祭祀而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11. 明哲:指明智而有远见。
12. 洪范:指《洪范五行》一书,是周代的一部法律典籍。
13. 封朝鲜:指周武王封禅时,派遣箕子前往朝鲜传道。
14. 夷为华:指将原本野蛮的夷族变得文明开化。
15. 比干、微子:指殷代的两位忠臣,比干为商汤,微子为太甲所杀。
16. 易象:指《易经》中的卦象和卦辞。
17. 文王:指周文王,是周朝的开国君主。
18. 大明宣昭:指周武王和周文王的功德和威望。
19. 崇祀式孚:指周代的祭祀仪式和信仰。
20. 古阙颂辞:指古代的颂词和赞美词。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评析:
《箕子碑》是一篇赞扬箕子的碑文,作者以箕子为榜样,强调了人物品德高尚、忠诚正直、教化大众的重要性。文章中,作者介绍了箕子的生平经历,他在殷纣王时期,因反对纣王的暴政而被囚禁,后来被周武王释放,在朝鲜封地后仍不愿效忠周朝。碑文以箕子庙为背景,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箕子的高尚品德和卓越的功业。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依次阐述了品德高尚的人必须具备的三个标准:蒙受苦难、将法典传授给明君、教化施及人民。作者通过阐述箕子的行为来说明这些标准,最终彰显了箕子的品德和功业,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和仁人志士的勉励。
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箕子的称赞非常高度,认为他具备了成为伟大人物的三个标准,并且在实际行动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箕子能够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反对暴政和腐败,为社会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同时,碑文也体现了作者对箕子的同情和怀念,这在柳宗元所处的历史背景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箕子碑》通过讲述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阐发了品德高尚、忠诚正直、教化大众等方面的重要价值观,是一篇具有很高教育和启示作用的文学作品。
评析详情»
创作背景:
在中国古代,许多政治改革者都遭遇了失败和困境。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柳宗元也不例外。由于参加了重要的政治改革运动——王叔文集团,他被当时的政治势力定为异己,被贬到了荒远的边郡担任官职。这一遭遇与商代贤者箕子非常类似,箕子也是因为反对当时社会的弊端,被贬至边远之地。
面对这样的困境,柳宗元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在此期间,他撰写了一篇碑文,通过借赞美箕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抱负。这篇碑文以议论为主,但却蕴含着深厚的感情和无限的感慨。
通过对箕子的赞美,柳宗元表达了自己对政治人物应该具备的德行和品格的看法。同时,他也将自己置身于历史中,并寄托了自己对未来的期盼和信仰。这篇碑文可以说是柳宗元在困境中抒发内心感受的自白,也是他对古代贤者的敬仰和追思之作。
总体来说,柳宗元的境遇与箕子类似,他们都是因为相信正确的道理而被贬至边远之地,但他们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他们的故事和背后的价值观念,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历史的进程和人们的生活。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一凡是有德行的人遵从的道理有三种:
- 第一是纠正人违法作乱。
- 第二是把大道传授于圣人。
- 第三是教化万民。
在殷朝时有一位仁人叫箕子,他实实在在地具备了这三道,以大德行立于世上。所以孔子在叙述六经的要旨大意时,尤其殷勤。
在殷纣王之时,大道逆乱,上天的震怒不能引起人们警戒,圣人的言论无所用处。臣下拼死进谏,把己身的生死置之度外,诚然是仁者的作为了,但无益于殷朝的社稷祭祀,所以不这样做;委曲求全,以保存殷朝的祭祀,诚然是仁者的所为了,但是亡国的预兆很明显,所以不忍心去这样做。这两条路,都有人行了。
这样的作为,是保其贤明,与世俗人一同俯仰曲伸,隐藏自己的谋略,在奴隶中间受凌辱。虽然卑微不得意,但也不肯乱来;虽然颓废失落,但忠心不熄灭。所以《易》上说:“箕子不敢显露自己的明智。”这就是蒙受苦难而能坚持正道。
等到天命已经改变,百姓已经走上正轨,就拿出大法《洪范》以传授圣人,周公旦得依此法序次伦常,后来设立大典章制度。所以《书》说:“箕子归来作《洪范》。”这就是把大道传授圣人。
到了周朝封箕子于朝鲜地方,他顺应大道,教育感化俗人,德行无论大小,人群不论亲疏远近,光大殷朝的祭祀,使得夷狄蛮荒变为中华,这是教化万民。
【注释】:
- 殷勤:恳切。
- 社稷祭祀:古代对国家和土地的祭祀。
- 伦常:指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
- 大典章制度:周朝制定的官制和礼制。
- 顺应大道:符合正义道理。
- 夷狄:指周边少数民族。
译文及注释详情»
柳宗元(773年-819年11月28日)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河东人(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芮城一带)。以文学、思想、经学、宗教等领域的成就著称。后世编撰柳宗元作品《柳河东集》传世。